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专题
在第29个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来临之际,广州日报健康有约联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推出《生命之光》医学人文演讲视频。
奉献、开拓、钻研、合群——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简称“广医一院”)肿瘤医学中心南山名医团队凝心聚力共铸防癌治癌“防线”,以“南山风格”诠释医者初心,为肿瘤患者点亮希望。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翁淑贤 通讯员茹志娜、韩文青
南山风格:成功的“密码”
讲述者:广医一院院长、肿瘤医学中心主任黄锦坤
对很多病人和家属都容易“闻之色变”的癌病,如何帮他们创造多一份“生机”,点燃希望?
“我们一直在求索。”黄锦坤指出。随着医学的进步,癌症治疗方法和手段已经越来越多。为了给患者更好的治疗,去年4月,广医一院整合全院资源,开设肿瘤医学中心,按病种就诊,减少患者奔波,在更短的时间内得到系统、全面的评估和更有针对性的诊疗方案。为推动以“治疗为中心”的诊疗模式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肿瘤医学中心还加强对肿瘤患者的健康管理和科普宣教力度,让早防、早筛、早诊、早治的肿瘤防治理念进一步深入人心。不少治疗后明显好转甚至痊愈的患者很感激:因医护人员始终不离不弃、共同努力,找对了治疗的方向。他们就像一道光,照亮了患者的康复之路。这道光会永远存在,在一代又一代医者之间传承、发展。而“南山风格”就是这样的一道光。
“提起‘南山风格’,钟院士用八个字概括:奉献、开拓、钻研、合群。”黄锦坤赞叹道:“这是钟院士成功的‘密码’,值得我们去传承和弘扬。”
奉献:真心付出 不计回报
讲述者:广医一院泌尿外科副主任古迪
几年前,在英国伦敦大学学院医院担任机器人专职手术医生的古迪在工作上已很得心应手,“但我希望回国帮助更多的人”。于是,他于2019年回国加入广医一院,并把前列腺癌早期筛查体系引进来,尝试创立有广州特色的社区-医院上下联动的前列腺癌筛查模式。
“第一年是最难的,和我一起做筛查的赵妍护士常常被挂电话,被人说是骗子,受到很多误解。”古迪常常给她做心理建设:“做筛查一定要本着做奉献、大爱无私的心态去做,要真心去帮助那些有需要的人。如果发现患者有异常,即使他不理解你,只要坚持,终有一天他会被你的真诚打动。”
坚持到现在4年了,越来越多患者会主动来问:“你们这是不是有个赵姑娘、邹姑娘啊?她给我打了好几次电话了,长这么大都没人这么关心过我的健康,我这次来一定要看看她。”甚至有一些早期患者视赵姑娘为“救命恩人”。
“像钟南山院士那样身体力行、有担当、不计回报地付出,这是我所理解的南山风格,也是广医一院人所践行的‘奉献’精神。”到目前为止,古迪和他的团队已经为约62000名广州市民做了免费前列腺癌筛查。
他说: “钟院士在不同场合都在强调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是降低癌症发生和死亡率的关键措施,我们希望通过筛查,能够为提高广州地区前列腺癌生存率提供一条主动作为的更佳路径。”
开拓:将“异想”落到实处“天就开了”
讲述者:广医一院胸部肿瘤综合病区主任梁文华
“提起开拓精神,钟南山院士身上就有很多这样的故事。”梁文华举例:73岁那年钟院士下定决心要“啃”一块“硬骨头”:争取像高血压、糖尿病那样,对慢阻肺进行早期处理。后来,他和团队历经艰辛,在国际上首次证明早期用药可改变慢阻肺患者肺功能下降的自然进程,改写了指南。
“何建行教授也常教导我要‘异想天开’。把‘异想’落到实处,那就是真正意义上的‘天开’了。”梁文华坦言,医学领域上的开拓一开始往往不被理解,例如,何建行教授30年前就开始攻关肺癌微创治疗,但整个过程面临着一个个质疑:微创能切干净吗?孔这么小,切掉的肿瘤怎么拿出来?是不是“太异想天开了”……但他顶住压力,带领团队逐一解决关键技术难题,发展到今天,肺癌手术已越来越微创,通过一个小孔,在局部麻醉下就能完成病灶切除,实现了快速康复,当日出院,大量患者因此受益。
“医生,我能不能不做活检或手术,吃点药就好了?”有些肺癌患者经常这样问,“谁不想轻松治好病?要呼应患者这种暂时看起来还‘不合理’的需求,就需要我们打破固有思维,努力去开拓新的解决方案。”梁文华介绍,近年来,他和团队开发了通过影像AI进行肺癌诊断和基因分型的工具,避免了活检,同时证实了部分早期肺癌可以通过靶向/免疫治疗治愈,有望实现用药物对早期肺癌进行根治性治疗。
钻研:帮肿瘤患者活得更长、更好
讲述者:广医一院介入科主任熊斌
在多年的从医生涯中,熊斌治好过很多患者。但医学不是万能。多年前,曾有个19岁的男孩确诊为恶性程度很高的肝癌,住院时他神色暗淡。
“那个眼神至今还深刻印在我的脑海。”熊斌至今想起仍感到遗憾,“这些经历催促着我们不断在介入这个领域持续钻研,努力去帮助更多患者消除遗憾。”
如今,在临床上,介入治疗的“武器”手段多样,除了介入栓塞化疗,还有微波消融、射频消融、冷冻消融等介入消融以及内照射放疗等。特别是在肝癌治疗领域,介入治疗在整个病程的不同阶段都能帮得上忙。即使到了中晚期,局部介入治疗+靶免系统治疗形成“组合拳”,让医学技术的创新之光,为越来越多的患者创造“生机”。
近年来,熊斌和团队致力于对中晚期肝癌的首选局部治疗——经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术的创新与深度研究。经过不断的尝试、钻研和大量的研究实验,他们提出把传统TACE中的C改成X,“X可以代表各种临床上新出来的药物和材料,意味着无限可能。”
熊斌希望,通过不断钻研,在经典老技术的基础上创新治疗模式,让它发挥出更大潜能,为往后的精准治疗打好基础,“帮助肿瘤患者活得长、活得好,这是我追求的目标。”
合群:以“更好”为目标 并肩走得更远
讲述者:广医一院胸外科副主任李树本
“南山风格”中有一个词——合群。合群有多重要,作为一名医生,李树本深有体会:每一项技术的创新和推广,都是在团队共同努力下,以“更好”为目标,并肩才能走得更远。
“十几年来,在何建行教授的带领下,我们的团队首次在国际上开展无管微创手术,避免了气管插管及机械通气对气道和肺的损伤,使手术在微创小切口的基础上提升到功能保全的境界,还免除了术后引流管带给患者的痛苦。结合术前荧光定位、裸眼3D显示等技术,使早期肺癌患者术后24小时内出院成为可能。”据李树本介绍,如今,这些技术不仅在国内很多三甲医院中应用,还吸引了美、英等20多个发达国家的200多名专科医师前来学习。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我们胸外科团队每年还会定期去全国各个城市巡讲、授课。”到目前为止,李树本所在的何建行教授团队足迹遍布全国各地500多个医疗中心。通过这种方式,广医一院胸外科团队帮全国各地的医疗中心掌握前沿技术,让更多患者获益。
“还能做得更好吗?我相信能!因为既然我们选择了医生这个职业,我们就要百分百付出,始终以‘更好’为目标,才能让我们身上的白大褂更有分量。”李树本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