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念花是湘中一种野菜的土称,当冰雪逐渐消融,它们就开始在田埂上,山坡边紧贴着土地悄然生长,当春风渐暖,大多已在土地上攉了巴掌大的地方。大致在清明前后,它们身上开始探出嫩尖儿,肥厚的粉绿叶片上,覆盖着一层白绒毛,摸上去软软的,肉肉的。在万籁俱寂的清晨,轻轻掐它的茎,能听到清脆地一声“噗”,分离处会溢出清凉的汁,冉冉而积,如果你有足够的耐心等待,汁液会积成一个半圆,对着薄雾里的朝阳,晶莹剔透中饱含着七彩微光,恰如思念的泪珠。
这恰好对应了它生长的时节:清明。如湘中人而言,清明是一个特殊而重要的节日,只有在这前后,湘中人才能一袭青衣,来到祖辈坟前,诉说一年的离愁,离开时,摸一把眼中噙满的泪珠,再见,已是来年。
这个时节,漫山遍野的水念花就如祖先的赐予。水是祖先,花是儿孙,水一直在无声无息地挂念和哺育着花,水念花粑由此端上了湘中人的餐桌。
每当做水念花粑时,小孩总是欢呼雀跃,主动背起竹篓,小小的身影在这个时节常有的云雾中忽隐忽现。
在冷冽的泉水中将芽尖洗净,放入石臼中用木杵冲成一团叶泥;取出珍藏在谷仓里的糯米,石磨磨成粉;土窖里取出红薯,蒸熟后捏成薯泥。三者混在一起,加入少许泉水,用手捏挤翻搅充分融合,再分捏成鸭蛋大小的圆球;黄豆炒香,同样用石磨磨成粉,加入藏了很久的白砂糖作为馅料;将圆球揉开,放入一勺馅料, 再捏合搓圆。另一边,架起大铁锅,倒入山泉水,水上摆上竹篦子,垫上包袱布,将圆球一个个均匀有致地摆好,盖上木锅盖,百柴火旺起来,大气腾腾约半小时,水念花粑熟了;山脚下割回粽叶, 放入沸水中去生凉透,剪去头尾,用来包住煮熟的水念花粑,放在两手中轻轻压扁,水念花粑成了。
为了更准确地描述水念花粑的味道,今天早晨,我从冰箱拿出冰冻的水念花粑,零下二十几度的低温,让它看上去很是憔悴。隔水蒸透,放至微热。脑海中满是趁爸妈不在家,偷偷到碗柜里抓一个,然后躲在稻草堆里偷吃的场景。现在倒是可以优雅地坐在桌边,深吸一口气,咬上一口,还是那熟悉的味道:柔软中带着细滑,轻甜中带着回甘,恰到好处地烘托出水念花的幽香。纯手工形成的不均匀,让每一口都有细微的区别,充满着调皮的小层次;而越往里咬,内馅中砂糖溶出的甜味和豆粉的香味渐浓,形成泾渭分明的大层次;咬上最中央的一口馅料,则是满满的甜香,这是年少时最喜欢的浓烈。吃完,回味绵长而悠远,记忆清晰而隽永。
最好的味道,当然是自己在田野间采摘,自己手工制作,就着云雾,就着苍绿,就着清风细细品尝,回味那亘古延绵的乡土人情。
(马胜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