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语:近期,广东省公布了2021年、2022年度首批特级技师名单,广州4家企业共8名高技能人才上榜,成为广州市职业技能等级“新八级”制度试点工作认定的首批特级技师。此举打破了广州市技能人才评价“天花板”“隐形门”,是技能人才评价领域的又一项重要创新举措,标志着广州市高层次技能人才成长“更上一层楼”。“新八级”制度下,高技能人才为企业行业发展带来怎样的效益?广州日报选取部分首批特级技师的代表,推出“特级技师巡礼”报道,探寻这一技能人才评价制度在一线工人、企业、社会中产生的连锁效应。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何颖思
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廖雪明
视频/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王宇、廖雪明
采访刘东林的时候,他刚刚出差外地回来,他要为音乐会用琴进行调律,保证钢琴在演奏前处于最佳的状态。“这份工作,就像是钢琴的医生。”刘东林说。
从一名普通的外来工,到班组长、车间主任和特级技师,刘东林走了近25年,但他表示还会继续走下去。
成功入行:
唯一一个听到“拍音”的新手
走进珠江钢琴集团的总装厂,在高端钢琴终端整理房内,20多名工人正对组装好的钢琴进行整理,不断地发出“叮叮咚咚”的击键音。当中好几位工人,反复地击键、听音,转动调音锤,再击键、听音……这些工人正在进行的工作便是“调律”工序。
对“乐器之王”钢琴进行调修,特别是调律,是一项兼具艺术性的专业技术,听音、运转调音锤、击键是其中三项核心技能,至今无法用机械替代。
“机器调出的音是标准化的,会比较僵硬,没有色彩和情感。而人耳听出来的声音、人工调出来的钢琴,是具有色彩、有曲线、有温度的,可以按照不同音乐家的风格而进行调整,达到音乐家所需要的音感。这也是调律的魅力所在,我们始终相信,一个合格的调律师要赋予钢琴生命,让它绽放、发光。”刘东林说道。
时间拨回1998年,广州珠江钢琴集团远赴东北招工,高中毕业不久的刘东林,成功应聘成为珠江钢琴的一员。进入公司后,刘东林与其他新入职的员工一起,进行了测试——听“拍音”和检验手指灵活度的测试。30多名参加测试的新员工中,只有刘东林听出来了“拍音”。其后,他又顺利通过了手指灵活度的测试,于是他成功被分配到钢琴最有“含金量”的重要工序——钢琴调律工序岗位。
调律工序,就是要把88个琴键调到所要求的音高,需要极致耐心和反复磨炼。
一开始接触调律,刘东林也十分迷茫。为了尽快掌握技能,他总是在下班后或者休息日自己留下来练习,反复练习师傅教授的知识。遇到不懂的问题,第一时间请教师傅。刘东林还抓住国内外钢琴制造专家到厂里现场培训的机会,不停请教专家……
刻苦钻研:为掌握“按八度”忍痛练习撑手指
回忆当初练习调律时的困难,刘东林谈到了“按八度”的苦练。原来调律需要同时按跨八度的琴键,但由于刘东林的手指比较短,撑得不够开,他无法按八度,一度想放弃。
这时候,他的师傅、领导都来鼓励他,“年轻人必须多学一些技能,调律是钢琴行业里技术含量最高的,你是有天赋的,不要轻言放弃。”师傅还专门观察了刘东林的手,表示他的手还是够长的,只是撑得不够开。于是刘东林不停地练习撑手,晚上睡觉时手都在“一跳一跳地痛”,但他咬紧牙关坚持下来,最终成功按出了八度。
除了苦练,刘东林还爱钻研。“我会思考,为什么这个音调得快、那个音调得慢,问题出在哪里。”逐渐地,刘东林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调律力度,“调律工序一定要巧干,蛮干是没有用的,必须带着思考去干。”
慢慢地,刘东林掌握了技巧,调的钢琴“又好又快”,平均约20分钟便能调好一台钢琴。他也慢慢从负责初调工序,到负责精调、整音等工序,从普通工人成长为班组长、质检员。其间,他还对工艺进行改进,发明了一个钢琴调律夹具,提升了调律的速度和准确度,使用后平均每台钢琴调律时间节省了两三分钟。
职业感悟:希望培养更多行业专业人才
在入行的第十个年头,刘东林首次参加广州市钢琴调修工种职业技能大赛,最终进入了广东省总决赛并获得了“广州市技术能手”“广东省优秀钢琴调律师”等荣誉称号。2017年,他成为总装厂的车间主任,还被评为高级技师。2022年,受惠于“新八级工”制度改革,他成功突破高级技师“天花板”,成为集团里极为少有的钢琴调修特级技师。
“只有脚踏实地、慢慢沉淀、专注研究,把工作做精做细,才能在机会来临时通过考验,得到认可。”刘东林说,除了自身的努力,能够评上特级技师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和企业提供的平台。
“对技能的追求是没有终点的,我将继续不断提升自己的技能,并多为企业培养更多人才,设计出更好的钢琴。”刘东林说,在入行第十年的时候,自己已经立志把钢琴调修作为终生奋斗的目标。他表示,将通过自己在珠江钢琴集团技能培训中心任培训导师的机会,培养更多行业专业人才,为企业、国家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