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 A12版 上一版  下一版

如何理解“制造业当家”?

  制造业当家系列谈

  以实体经济为本,坚持制造业当家是新时期广东省加快建设制造强省、质量强省,更高水平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战略导向。当前,深入理解制造业当家对于广东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围绕这个问题,谈几点认识。

  为何当前要强调“制造业当家”?

  首先,与农业和服务业相比,制造业具有四个特点?一是制造业上下游链条较长,因而能有效地促进上下游相关产业的增长。二是制造业能通过边干边学促进知识生产,这些知识又能传播到其他行业,诸如农业和服务业,从而推动整个经济的增长。三是工业生产的本质是标准化生产,标准化带来规模化,规模化导致单位生产成本降低,致使生产效率提高。四是工业制品是可大量运输的商品。随着运输成本大幅度降低,那些善于生产可运输、可贸易商品的地区和国家与只生产当地消费品的地区和国家相比就具有更强的竞争优势。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历史表明,制造业快速发展的时期往往也是其经济增长最迅速的时期。

  其次,现阶段的广东是制造大省。从制造业规模看,2022年制造业增加值规模约占全国八分之一。但近年来,广东制造业占工业比重逐年下降,从2010年高位38.4%下降到2021年的26.9%。从反映制造强省的效率和动能指标来看,2020年,我省规上制造业劳动生产率为23.9万元/人,不到2019年美国的四分之一、也不及日本和德国的五分之二。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为29.9%,占比尚未达到一半以上。2021年,广东工业增加值率约为26.5%,虽低于发达经济体35%以上的平均水平,但也意味着我省提升制造业的潜力仍很大。

  最后,制造业能否运用新一轮科技革命带来的技术成果是其高质量发展的关键。30多年前一些发达国家的制造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其中的原因很多,但是,一个重要因素是没有赶上新一轮科技革命带来的新技术赋能制造业这样的发展机遇,致使其产能过剩,收益率下降,于是,不得不寻找低成本地区生产,以求生存与发展。当前新一轮以电子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科技革命正向着经济社会各个领域深度扩展,制造业是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主战场。对制造业来说,新一轮科技革命既是挑战,更是机遇。抓住这个机遇,就能迎难而上,走出收益率偏低的境地。抓不住这个机遇,制造业就会陷入衰落困境。全球工业发展史表明,一些后发国家崛起并跨入发达国家行列都是抓住了新的工业革命而乘势而上的,而不是靠模仿发达国家的老路实现的。例如,美国超越英国靠的不是蒸汽机,而是钢铁、汽车、建筑工业,日本和德国后来居上靠的也不是美国曾经领先的行业,而是精密仪器、化学工业与电器电子产品等。

  什么样的制造业才能“当家”?

  这里所说的制造业当家并不意味着只要是制造业就能当家,而是新技术赋能的制造业才能当家。近年来,面对国内需求结构新变化和国际市场竞争新趋势,一些传统制造业企业出现了收益率偏低现象,这恰恰说明了“旧”技术支撑的制造业发展方式对新形势的不适应性。所谓“没有过时的产业,只有过时的技术”的说法印证了这一点。所以,当家的制造业必然是以新技术赋能的制造业。与传统制造业相比,这就是新制造业。

  当前,这个“新”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由新产品与新生产工艺流程构成的新产业,如电子信息、数字技术、低碳制造、清洁能源和生物医药等,这是伴随着第四次工业革命而生长出来的,也是未来全球工业竞争的制高点。比如,在第四次工业革命中,数字技术作为通用技术(General Purpose Technology,GPTs),应用于各个领域和各类场景。就像之前的电力和内燃机。这种通用技术中威力最大的可能就是人工智能。这有两个核心技术,传感器与智慧分析系统。传感的技术将数据实时感知出来,用模型和大数据实时加以分析,这不仅重构制造业生产方式、价值流程,提高制造业研发与生产效率,也形成一批以软件和数字传输、集成分析为主的新兴战略性产业。

  二是当产品种类不变时,要以新材料和新工艺流程等形成的新生产方式。如技术设备的自动化、智能化和数字化改造,机器人广泛应用等。当前,我国加快传统制造业的数字化转型就是通过数字经济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而形成的一种新生产方式。比如,大力推进的绿色化不但要提高高耗能、高污染、资源型行业能源转化效率和资源利用效率,而且将促使各个制造业部门、制造业产业链的全流程和全生命周期的每个环节普遍采用更加绿色的生产设备、生产工艺和发展方式,因而世界各国对制造业的原材料、生产工艺、最终产品、环境影响、回收循环等提出更高的环境标准。通过这种新生产方式,以促进制造业生产环节之间的有效协调与互动,提升制造业企业生产运营效率,降低单位能源消耗,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三是行业之间、业务之间和技术专业之间不断发生的新融合。比如说,随着数字技术的开发与应用,许多竞争性制造业企业开始从以产品为中心向以客户为核心转变,这种转变使产品集成化、定制化日益成为制造业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来源。如果说,标准化、批量化生产是传统工业化提高效率的主要途径,那么,小批量、多品种和非标准定制就是制造业新生产模式的主要特征。再比如,传统制造业企业往往只负责产品的生产与销售,诸如大件电子产品、家具等搬运、安装和维护等服务往往是由客户自己负责的。而新制造业不仅根据客户的个性化需求进行设计、生产,还要为客户解决一系列售后服务等问题。数字技术应用使企业在具备低成本、大规模生产同时,也能向特定客户精确提供高度定制化产品与服务,从而获得更多订单和提高效益。服务化已成为制造业企业价值创造的新动力源。此外,数字技术与绿色化的有机结合推动了制造业部门、制造业产业链的全流程和全生命周期的每个环节普遍采用更加绿色的生产设备、生产工艺和发展方式,从而提高了高耗能、高污染、资源型行业能源转化效率和资源利用效率。数字技术与生物医药的有机结合也极大拓展了针对人类身体健康的更精准诊断、治疗与康复等新领域和新产品。因此,在科技进步加快迭代的今天,深入理解这个“新”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十分重要。

  制造业如何才能更好“当家”?

  制造业当家就是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发挥重要的支撑作用。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加快传统产业数字化改造。当前,针对我省传统制造业中小企业存在的“不敢改、不会改和不想改”等问题,要多措并举,有效实策。一是鼓励中小企业入“群”入“链”。一方面发挥产业园区的聚集作用,通过园区公共性互联网平台建设,降低中小企业数字化改造成本,提高数字化改造中的有效专业服务。另一方面发挥链主企业在产业链数字化改造中的主导作用,通过产业链数字化改造,带动链上的中小企业实施数字化改造。二是引导专业综合服务商拓展中小企业数字化改造。每个企业因产品特性、生产流程与运营模式等差异而各不相同,即使相同的产业中每个企业的生产经营运作都是不同的,这需要专业综合服务商根据每个企业的具体情况,量身定制数字化改造方案并跟踪服务,这会导致较高的中小企业数字化改造成本。地方政府可在这个方面给予一定的政策扶持,引导专业综合服务商可持续地扩展本地企业数字化改造的市场。三是总结我省不同类型企业数字化改造的成功做法,为企业加快数字化改造提供参考。

  其次,加快培育新产业成长。新产业是一个国家和地区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支撑。全球工业化历史表明,历史上的任何一次工业革命都是以新产业作为拉动增长的主导力量,后来居上者也没有一个是靠模仿前人的技术实现赶超的,换句话说,没有一个经历了工业化的发达国家或地区是靠“旧”技术致富的,也没有一个工业发达国家是靠利用“旧”技术致富的,都是抓住了“新”技术走上致富之路的。2022年,我省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了29.5%,超过了全国平均水平的十五个百分点左右。在新征程中要再造一个新广东,需要进一步加快新产业的培育与成长。一是多种方式培育高科技企业的孵化,诸如园区孵化、大企业孵化、创投公司孵化等,促进科技项目与风险投资基金等有效结合,促使孵化项目加快成为科技型初创企业、高技术初创企业发展成为上市公司和独角兽企业。二是突出以企业为牵引的产学研合作,强化科技成果转化的需求动力与定向创新导向,促进上市公司与独角兽企业发展,并在新兴产业发展中发挥主导作用。三是加速提升直接融资在社会融资总规模中的比重,以政府创新扶持基金引导与撬动社会天使基金、风险投资等创新投资基金发展,投早、投小、投硬科技等,促进科技-产业-金融形成良性循环。

  最后,加快营造有利于创新与竞争的市场环境。新产业是在创新与竞争中发展起来的。如果只有创新,而缺乏竞争,就容易形成垄断,损害可持续创新。如果只有竞争而缺少创新,又容易出现逐底竞争(Race to the bottom),最后导致整个产业萎缩。为此,一是加强对特定产业的创新性扶持,通过有为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解决市场对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二是推进市场化并购,促进资源和生产要素向具有专业化、规模化和科技含量高的企业集中,加快资源整合和链主企业成长。三是打破行政性垄断,预防和制止市场垄断。在新时期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建设中,进一步突出创新与竞争的良性互动。

 
     标题导航
   第A1版:头版
   第A2版:要闻
   第A3版:要闻
   第A4版:要闻
   第A5版:要闻
   第A6版:智启花城·车联未来
   第A7版:要闻
   第A8版:要闻
   第A9版:产业·医药
   第A10版:经济
   第A11版:专题
   第A12版:理论周刊
   第A13版:都市新闻
   第A14版:文创·闲情
   第A15版:生活周刊·美食
   第A16版:生活周刊·旅游
   第DGA13版:东莞新闻
   第FSA13版:佛山新闻
   第SZA13版:深圳新闻
如何理解“制造业当家”?
转变超大城市发展方式 打造韧性城市
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的三重路径
新时代团结奋斗的动能从哪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