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科技政策要聚焦自立自强。完善新型举国体制,发挥好政府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中的组织作用,突出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
在产学研互通融合基础上,如何打通转化“最后一公里”,让更多科技成果上“货架”?多位住粤全国人大代表为我国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言献策。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何瑞琪、徐雯雯
产
加强中小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推进高质量发展,最关键还是创新。要提高产业创新、产业转化的效能,目前摆在我们面前的重点工作是怎么把创新链条、制造链条的升级做好,升级整个产业。” 全国人大代表、迈普医学董事长袁玉宇说。
他认为,一方面要从优化创新资源调配的角度,更好发挥企业作为创新主体、市场主体的作用,提高产学融合的机制。另一方面要明确产业人才职称项目评价机制等,使产业人才获得更大的上升和发展空间,更好为技术攻关和产业升级贡献价值。
作为一家高性能植入医疗器械高新技术企业的负责人,袁玉宇以医疗器械产业为例指出,当前高端医疗器械领域创新技术和产品仍存在产业链关键环节受制于人的情况,现有科技资源配置更多倾向于科研端,应该更加重视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
他建议做强产业技术研发与转化功能型平台,提升补链强链能力。引导并支持产业链上下游专精特新企业搭建国家专精特新企业技术中心、国家专精特新技术创新中心等细分领域国家级技术平台,通过产业力量拉动细分领域优质产学研资源在产业端融合。依托产业链核心企业,链接上下游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创新要素,完善概念验证平台、临床试验产学研实践基地、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技术转移服务平台等平台建设,集聚产业链全链条资源,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
学
大科学装置的落地非常重要
当前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面临重塑,围绕科技制高点的竞争空前激烈。全国人大代表、南方科技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薛其坤认为应该更加重视基础科学研究。
“我们常说一句话,要想玩瓷器活,必须有金刚钻。大科学装置能给科学家提供科技创新、探索未知、创造未来、展示才能的舞台。”薛其坤认为,针对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发展以及未来产业建设的需要,大科学装置的落地非常重要。同时他也希望将大科学装置作为面向全世界科学家的科研平台,吸引优秀人才,加强粤港澳大湾区的交流与合作。
全国政协委员、民建广东省委会副主委、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副校长许玲发现,传统的科技转移往往以高校、科研院所的已有知识产权为基础,虽然有大量的技术和智力成果,但大部分是没有经历过真实产业环境和产业验证,转化率低。她建议将技术转移和技术转化工作前置到产业,将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和产业紧密连接,设立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鼓励产学研合作下的科技成果进行就地转化并按照合作规模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
研
应加强研究链条布局
全国人大代表、广东大湾区空天信息研究院总工程师周斌认为,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需要加长研究链条,大力发展基础研究。
随着我国科技体制改革走向深水区,科技领域必须解决核心技术攻关问题。周斌表示,以半导体生产制造设备为例,最重要的四大工序所涉及的设备大部分依赖国外厂商。因此,在新一轮国家科技体制改革中,应加长研究链条布局,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的科技创新生态链条,自主解决各研究链条中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