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 A7版 上一版  下一版

厚植三农情怀 人才量身定做

代表委员热议乡村振兴中如何做好人才建设
   全国人大代表陈慧 受访者供图
   全国政协委员高洁 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苏俊杰摄
   全国人大代表谢青梅 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庄小龙摄
   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主席林蓝 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庄小龙摄
   全国政协委员、广东粤剧院院长曾小敏 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黄宏斌摄
扫码看视频

  昨日是“三八”国际妇女节,参加两会的女代表女委员积极履职,成为两会亮丽的风景线。她们聚在一起,辛勤工作,是责任,是担当。女性的独特视角、创造性建议、暖心关怀,持续改善民生,让百姓生活更幸福,“她力量”因此而迸发。

  全国人大代表陈慧:

  农业高质量发展离不开高素质的人才

  广州日报讯 (全媒体记者叶作林)现代生态农业兼顾了经济、生态以及社会效益,对乡村振兴发展以及农民经济收入提高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全国人大代表、肇庆市德庆县东璞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党支部书记、负责人陈慧建议,依靠科技创新发展现代生态农业,保证农民增收,提高农村生活环境,发展绿色农业,支持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如何发展现代生态农业,使土地可持续发展,使农产品种得好品质高卖得好,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农业是一个投资周期长、见效慢的产业。”作为一名“新农人”,陈慧认为,农业高质量发展离不开高素质、实干的人才,更需要广大青年怀揣着梦想、知识投身到乡村振兴中去。同时,需要提升中国农产品品质,加大力度推进农产品走向国际市场,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生产与市场两者密不可分,只有紧紧依靠科技创新,才能发展现代生态农业。

  “要依靠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加快建设农业强国。”陈慧认为,农业现代化是农业强国建设的基础和前提,科技创新是农业现代化的有力支撑。她期待,加大对农业的投入,提高农业科技创新整体实力,为农业强国建设赋能。陈慧建议,提升企业在农业科技创新中的地位,重视对农业生产资料的科学使用。在土壤生态恢复和保育,尤其在减少化肥、农药使用上,加大对农业高新技术的投入和支持。重视农产品品质的提升,尤其在减少农药残留方面注重新技术的开发和应用。

  全国政协委员高洁:

  建立完善各级乡村人才智库

  广州日报讯 (全媒体记者杨朝露)近年来,全国各地积极探索各具特色的人才振兴模式,乡村人才数量稳步增长,能力逐步提升,但农业农村科技人才转化能力不足,农村仍存在引才难、留才难、用才难等现象。为此,全国政协委员、台盟广东省委会专职副主委高洁曾多次前往广东省梅州市调研,今年她带来了乡村振兴中如何做好人才建设相关的提案。

  通过“校村”“产教”融合,打造“田间学院”

  高洁表示,要通过建立健全乡村人才培养开发机制、发挥职业教育对人才振兴的“助推器”作用、构建更加科学的综合评价和分类评价体系、推广广东乡村工匠职称评审做法等方式探索机制创新,充分释放人才活力。“我们可以通过整合政校行企等多方资源,建立乡村实用人才培训基地,引导合作社成员、从事农业人员积极参与农技提升培训,设置乡村人才培训计划,通过‘校村’‘产教’融合,打造‘田间学院’。”高洁认为,科学的评价体系对于人才激励至关重要,为此她提出开展第三方评价,综合运用资金、政策和技术支撑等措施,创新乡村人才激励机制。同时,也可以考虑推广广东乡村工匠职称评审做法,探索将技术标准、专题报告、发展规划、技术方案等视同论文业绩的职称评审改革。

  推进新型职业农民、高素质农民培育

  在优化服务环境方面,高洁提出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营造良好人居环境,加快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在乡村人才子女教育、医疗服务、养老保障等方面给予相应政策支持,解决乡村人才后顾之忧;增加乡村创业就业机会,加大政府支持力度,发展特色产业,创造性增加就业岗位,增强乡村的人才吸引力;健全乡村人才创新创业服务保障体系,建设高水平创业指导队伍。

  同时,加快培养农业领域战略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科研创新团队,强化本土人才的基础作用;加大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分类培训,推进新型职业农民、高素质农民培育,建立完善各级乡村人才智库和乡村人才储备力量。

  全国人大代表谢青梅:

  为县镇村人才队伍建设“量身定做”

  广州日报讯 (全媒体记者叶作林)全国人大代表、华南农业大学科学研究院院长谢青梅长期关注“三农”的发展,聚焦乡村振兴人才问题,提出培育一批能扎根基层的高素质复合型应用人才。

  培育厚植“三农”情怀的复合型应用人才

  谢青梅建议实施“县镇村乡村振兴人才定向培养专项计划”(以下简称“专项计划”),为县镇村人才队伍建设“量身定做”,持续培育一批能扎根基层的高素质复合型应用人才。建议国家有关部门联合做好乡村振兴人才定向培养工作方案,分类别、分层次、分学科开展乡村振兴人才定向培养,快速补充县镇村乡村振兴人才队伍,2035年全国实现“一村一大学生”的目标。推动涉农高校、职业院校和农业龙头企业联合成立“乡村振兴人才培养共同体”,强化资源的统筹与优化,构建全方位、全口径、全链条的乡村振兴人才培养协作网络。

  各省(市、区)因地制宜按需制定专项计划,强化人才培养经验的互学互鉴,不断完善专项计划,在“量”和“质”两方面提升乡村振兴人才供给力度。由省级财政列支专项经费,免收定向培养生学业期的相关费用,减轻定向培养生经济压力,吸引一批有志于乡村振兴的优秀青年。同时,将“三农”情怀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注重学科交叉,以新农科思维推进新工科、新文科建设,培育农工交叉、理工融合、文理渗透的实用人才;深化产教融合,强化基层实践锻炼;建立多元化人才培养评价体系,确保乡村振兴人才定向培养的良性发展。

  做好“土特产”文章,推动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

  谢青梅表示,加快推进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高农业科技供给水平,是实现高水平的农业科技自立自强的现实需求。结合科研院所攻克一批农业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围绕种源、农技装备、农业设施等与农业高质量发展密切联系的领域开展集中攻关,特别是高标准农田的建设。加大推进现代化产业园平台的建设,布局一批农业特色产业园,培育和扶持一批农业龙头企业,带动乡村产业的发展。“推进农产品的精深加工,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谢青梅认为,依托农业农村特色资源,做好“土特产”文章,推动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

  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主席林蓝:

  用画笔讲好粤港澳大湾区故事

  广州日报讯 (全媒体记者章程)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主席、广东画院院长林蓝带领团队耗时两个月时间,足迹遍布广东省21个地级市,深入一线,走访美协、画院,倾听基层美术工作者的心声,形成2万字调研报告,谋划广东省美术工作未来五年发展道路。

  “粤港澳三地,本就文脉相通、精神相依,而艺术更是世界共通的语言,润物无声,能把心灵最底层最柔软的东西连接在一起。”在林蓝看来,“大作”是文艺工作者的立身之本。她建议以“大作”培育工程为抓手,组织实施新时代粤港澳大湾区重大主题美术创作工程,充分发动粤港澳艺术家,孵化更多彰显中国精神、时代气象、岭南风韵的“扛鼎之作”,用我们的画笔去讲好广东故事、大湾区故事、中国故事,“力争未来五年能够创作出五百幅力作巨作”。

  “我们要选树推介德高望重、代表时代和代表粤港澳大湾区的美术大家。”林蓝建议,聚焦“大家”重点培养工程,加大粤港澳大湾区名家大师和优秀中青年美术人才的培养与推介力度。在培养岭南美术中坚层面,持续开展“广东宣传思想文化领军人才”“广东省中青年德艺双馨艺术家”及广东省“新世纪之星”等荣誉称号的组织评选工作,加强广东省文艺领军人才的梯队建设,在培养岭南美术后备人才层面,邀请全省知名艺术家担任“导师”,“点对点”“人盯人”式培养具备潜力成长为艺术名家大家的中青年画家,着力建设一支实力雄厚、结构合理、梯次衔接的老中青美术人才队伍,“将以上人才培养工程扩大推广至粤港澳大湾区,联合广东、香港、澳门三地美协,共同开展名家大师、青年才俊选树,共同开展名家荐才行动。”

  林蓝建议引进更多国字号“大展”落户大湾区,将中国画“百花奖”等国家级重要美术大奖平台永久落户粤港澳大湾区。在林蓝画室墙壁一隅,悬挂着岭南画派鼻祖居廉、居巢先生所作的写生花鸟画,“从人文环境分析,细数历代岭南画派画家,都擅长画花鸟画”,再者从自然环境看,粤港澳大湾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常青,中国画“百花奖”适合落户粤港澳大湾区,“结合该奖项,我们还可以遴选美术佳作打造‘美术国礼’,推出系列外宣品。”

  全国政协委员、广东粤剧院院长曾小敏:

  让非遗戏曲更好“走出去”传承下去

  广州日报讯 (全媒体记者廖靖文)全国政协委员、广东粤剧院院长曾小敏带来了深化推进非遗戏曲世界巡演推广以及构建青少年戏曲普及高质量发展体系的建议。她提出,建议建立非遗戏曲世界巡演推广交流机制,推动中国戏曲稳步踏上站稳在世界艺术舞台的位置,更好“走出去”讲好中国故事,展现中国形象。

  在曾小敏看来,“受限于各种客观因素,中国戏曲界在开展国际交流工作存在着一些局限,缺乏整体规划,交流活动碎片化等,中国戏曲的文化交流功能未能得到全面充分发挥。”为此,她建议,建立非遗戏曲世界巡演推广交流机制,全盘考量,高屋建瓴,推动中国戏曲稳步踏上站稳在世界艺术舞台的位置,讲好中国故事,展现中国形象。

  曾小敏提出,要从国家层面统筹推进,站在全国一盘棋的高度,布局谋划,组织实施,配合“一带一路”倡议和国家对外交流工作安排,制定以巡演为核心的文化交流工作计划,以国家级非遗剧种为主体,根据工作需要和各剧种的艺术特点,因地因时制宜精选演出剧目,定期在世界范围内开展巡演,并同步进行优秀戏曲电影的展映推广,增加传播力度。

  目前戏曲进校园态势良好,但存在专业性不强、展现内容缺乏针对性以及活动形式单一等情况。她建议构建青少年戏曲普及体系,要制定戏曲进校园的标准,地方文化主管部门制定戏曲普及的资质和规范,牵头遴选一批具有代表性的院团承担戏曲普及任务,以政府采购的方式助推专业院团进校园等公益性活动的顺利开展,并通过绩效考核的方式,强化准入和退出机制,保证戏曲进校园的高质量。

  曾小敏提出,要建立地方戏曲社会化考级基地。各地政府对青少年学习戏曲给予更好的政策和更多的经费支持,有针对性地开设戏曲兴趣培训班,建立系统性、专业性的戏曲提高课程,并通过公益性的戏曲社会化考级,让青少年参与者通过评定自身戏曲学习的艺术水平,提高艺术素质。“由政府主办青少年戏曲赛事并纳入教育部门认可名单中。”曾小敏表示,建议把政府主办的具有全国性影响力的青少年戏曲赛事,纳入“面向中小学认可的全国竞赛”名单中。

 
     标题导航
   第A1版:头版
   第A2版:全国两会·大会堂
   第A3版:全国两会·云桌会
   第A4版:全国两会·广东实践
   第A5版:全国两会·广东实践
   第A6版:全国两会·高端访谈
   第A7版:全国两会·代表委员带话
   第A8版:要闻
   第A9版:要闻
   第A10版:要闻
   第A11版:经济
   第A12版:深锐周刊
   第A13版:文娱·闲情
   第A14版:广东·地产
   第A15版:生活周刊·时尚
   第A16版:生活周刊·汽车
   第DGA13版:东莞新闻
   第FSA13版:佛山新闻
   第JMA13版:江门新闻
厚植三农情怀 人才量身定做
对女性友好的社区,该是什么样子的?
六部门首次发布操作指南保障女职工权益
最高检全国妇联发布8件加强司法救助协作典型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