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谢英君
在东莞茶山镇下朗村,“文武兼修”从娃娃抓起——两座数百年历史的古祠堂被修旧如旧,活化为国学馆和武术馆,免费为孩子们提供学文习武的课程。
琅琅书声回归,古祠堂成了国学馆
祠堂仿佛通向时光深处,袁巧群说她想起了从前,檐下青砖苔痕仍新绿,廊柱斗拱朱漆却旧颜。变幻是童颜已成鹤发,学生作了老师,不变是琅琅书声又回来了。
身为茶山镇下朗村人,袁巧群在这座有250年历史的菊隐公祠度过了小学时光——那时它叫“下朗小学”,三开三进两天井的古祠堂用板壁隔出3个教室,勉强够用,两个年级同室上课颇热闹。
袁巧群回忆往昔时仍忍俊不禁。为了不吵到别人,音乐课是要到祠堂门外上的,体育课则是“全校”一起上——孩子们把校长的办公桌挪走,换上乒乓球桌,校长玩得最起劲儿。半个世纪恍如弹指一挥,袁巧群又回到了这里,以退休教师的身份成了下朗村国学馆的义务讲师。
在2021年改建为国学馆前,菊隐公祠有近二十年用作下朗村村委办公室。2020年,借助乡村振兴的东风,村里重新对祠堂进行修缮,并将其活化为国学馆。袁巧群记得,为了寻找国学馆的老师,下朗村党总支书记袁锦良多次拜访,深受感动的她遂乐得“继续发光发热”。
上周六的国学课来了18个孩子,坐满中堂。景色很美,古香古色的桌案与电教屏幕相谐成趣,天井瓦背上时有鸟鸣啁啾,阳光爬过木格窗棂摔落红石阶前。气氛热烈,袁巧群领着孩子们唱国歌、学金句,讲历史……五星红旗下,“崇文尚孝”题匾更显醒目,对家与国的情怀,孩子们似乎在懵懂中若有所悟。
除了《弟子规》、古诗词选集外,国学课还讲授一本村里编纂的《下朗村人文三字经》,内有乡风民情、村史典故、家风家训、先贤事迹等内容。在袁巧群的讲解下,孩子们兴趣盎然,大多能流利背诵。
在国学馆,下朗村和塘边村的孩子都能免费来上课,每周六的课程从早上9时至11时,往往是国学和书法各一堂课——后者是村辖区内的冠华学校、知行教育培训机构无偿提供的。
锻炼强壮体魄,去武术馆免费上课
12岁的袁俊烨上完国学课还有一节课要上,所在地近在咫尺——村里另一座古祠堂,有数百年历史的蓢泉公祠,如今是下朗村武术馆。
这又是村里的“福利”,蓢泉公祠于2022年重新修缮,近日正式启用作武术馆,请来专业武术老师驻场。与国学馆一样,武术馆也是面向下朗村和塘边村子弟免费教学。武术课是每周五、六、日白天上课,两馆约5分钟步程,村里不少孩子是“文武兼修”。
比起柔声细语的国学老师,一脸英气的武术老师张占伟看起来“凶”多了。现场授课中,他左腿一挺,喝令孩子们上前“踹一脚”。看到孩子们战战兢兢,他好气又好笑:“怕啥呢,让你们看看膝盖挺直的样子!”原来,他要讲的是下盘功夫。
谈及开馆缘由,张占伟说自己习武几十年,很想为弘扬传统武术文化“做点事”。巧了,一次闲聊中,下朗村党总支书记袁锦良说希望让孩子们“文武相承”,尤其是“多流汗水、少玩手机”,双方一拍即合,村里把空置的蓢泉公祠修复活化,才有了如今的武术馆。
文武并济似有相辅相成之效。课堂上,12岁的袁俊烨轻松背诵《下朗村人文三字经》,对祖辈乡贤赈灾济民的事迹如数家珍,这位六年级小学生说,他也想像先贤那样“乐善助人”,但自知想要帮助他人首先要让自己变强大,“锻炼身体和学习防身术很有用”。
文物活化带来的乡村振兴之路
身为下朗村党总支书记,袁锦良经常去观摩国学馆和武术馆的授课,他希望为年轻一代提供更多“校园外的教育”。
袁锦良说,随着经济发展,下朗村民“钱袋子”鼓了,但是在抓经济的同时更要注重抓好品质和道德教育,开设国学馆和武术馆免费服务村民,是希望让孩子们传承崇文尚孝立德的乡风,同时强健体魄、提升凝聚力、学会合作,借此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加强村民思想道德建设和公共文化建设。
下朗村是茶山镇在乡村振兴、文物活化利用方面的一个缩影。无独有偶,在茶山寒溪水村,也有一个利用古祠堂升级而成的智能图书馆——除了有接入东莞图书馆系统的数千册图书,还是一个包括手工、绘画培训以及非遗技艺体验的好地方。“东莞寒溪水古民居活化利用”项目入选“2020年度广东省文物古迹活化利用典型案例”。
如今,茶山镇先后获评“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一带一路’文旅融合先进单位”等多国家级和省级文旅类荣誉称号,入选“2022广东文化强省建设示范案例(镇)”“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