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刘丽琴
每年除了引入关注的商住地块之外,供应和需求体量较大的还有各种产业用地。数据显示,2022年广州共成交135宗产业用地(未包含B类商业商服和科研用地),差不多相当于珠江新城的占地面积。而伴随广州制造业走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机遇期,除了产业规模的提升,广州工业转型升级对于全市各类产业载体需求都会带来积极的影响,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广州产业空间发展格局。
业内人士表示,目前广州制造业转型已经展现出了具有本地特色的发展路径和聚集带,但现有产业载体空间的规划设计与需求存在一定的差距,复合型功能空间更符合产业发展的需求,正越来越受到重视。
去年产业用地成交主要集中在花都黄埔
今年年初,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编制发布了《2023年广州经营性用地供地蓝皮书》,数据显示,全市176宗地块中,拟出让的优质产业工业用地共有10宗,主要集中在花都区、荔湾区和白云区。拟出让的优质产业商业用地共有80宗,主要集中在天河区、白云区和海珠区。中资产城更新的研究数据显示,去年,广州市共成交135宗产业用地(M1/M2/W1/同类兼容用地),合计占地9182亩,主要集中在花都区和黄埔区。根据出让产业用地的产值统计数据,135宗产业用地在达产情况下可为广州带来总计超过1869亿元的产值,相当于2021年广州市GDP总量2.82万亿元的7%。可以看到,产业用地无论是供应还是需求体量都相当可观。
事实上,2021年,广州市审议通过了《广州市产业地图》,全面梳理了全市3-5年内可供开发利用的产业用地,共564个地块、总面积超过90平方公里,数量之多、范围之广,在全国均居前列。产业地图将根据产业发展导向推动土地精准供应和项目高效落地,重点支持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与智能网联汽车、智能装备和高端装备、生物医药、新能源和新材料等产业发展。
不同产业空间需求特点不同
广州凭借优良的地理位置和坚实的制造业基础,一向是我国参与国际大循环的重要窗口之一,也是国际产业链中重要的一环。仲量联行近期发布的《广州工业和产业空间新格局白皮书》显示,目前广州制造业转型升级过程中,已经初步呈现出三种有效的发展路径:打造优势先进产业链,拓宽传统产业发展赛道;加强基础科研能力,实现关键性自主创新;科技赋能,发展数字化新基建。
立足自身产业基础和优势,广州正大力发展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与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与健康、智能装备与机器人、轨道交通、新能源与节能环保、新材料与精细化工、数字创意在内的八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其中,智能与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与健康、新一代信息技术被定义为广州市的三大新兴支柱产业。随着产业发展导向推动以及产业用地项目落地,产业聚集效应在一些典型产业中已显现。
产业升级 催生新空间需求
从不同产业目前呈现的需求来看,现有产业空间载体匹配度与未来发展还存在不小差距。仲量联行华南区研究部总监曾丽对记者表示,广州制造业的“质变”有望带动本地产业空间需求的“量变”,广州产业空间版图亦可能因此发生较大改变。
可以看到,位于广州东部的黄埔区,目前已经集中了一批优质以新能源车、生物医药和新型显示设备为代表的新兴产业上下游,产业的集群效应将持续吸引相关企业在此区域扎根。随着黄埔区内产业链以及高端人才的集聚程度不断上升,产业发展所需的空间或土地资源将日益稀缺,高端人才也将对区域配套、办公环境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符合新兴产业硬件要求的现代产业园将备受追捧。
不过从目前的市场供应来看,产业空间的规划设计在功能上显得过于单一。新兴企业和高端人才对物业的各项功能、运营管理的要求都在逐步上升,集研发、办公、居住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综合类复合空间或定制化物业产品,将愈发受到青睐。
此外,天河、越秀、海珠、番禺内的传统和新兴商务片区,可能将承接更多来自于周边区域新兴或先进制造业企业的外溢空间需求。因此,在这些传统商务区之内,“办公物业主要服务于第三产业租户”的传统定义,预计将逐渐模糊。而以新能源汽车为首的新兴产业正加快在广州南部和北部地区的规划布局。随着这些大型制造业项目的落成,崭新的产业集群会逐步成熟,广州制造业“多核驱动”发展格局将变得更加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