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再生产是经济、社会稳定的重要前提,2022年我国人口首次出现负增长,引起高度关注;近期资本市场推行全面注册制这一重磅改革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带来强大动力,也为广大投资者带来巨大投资机遇。未来居民家庭财产应该进行如何配置?中国资本市场可以在哪些方面进行完善?人口变化又将怎样影响我们的生活?
近日,本报专访著名经济学家、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常务副理事长、中央政策研究室原副主任郑新立。他表示,传统的投资方式已无法满足居民家庭综合化、个性化的资产配置需求,未来,固定收益+股票、债券、基金等产品组合进行资产配置将成为潮流。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肖欢欢
提高直接融资比例是“刚需”
资本市场回暖应走在经济回暖之前
广州日报:长期以来,企业通过股市融资难,症结在哪里?
郑新立:我国股票市场市值达到了80万亿元左右,但直接融资比重过低,企业融资严重依赖银行贷款,来自股票市场的直接融资只占30%,而发达国家占比达到70%。直接后果就是企业融资成本高,很容易受到金融政策的影响。哪怕是一些成长前景好的科技企业,因为在成长期盈利能力一般,银行很难给出好的信用评价,就会陷入贷款难。
直接融资占比低,广大居民家庭能从资本市场中获得的收益也低,相关金融资产收益不能成为居民的主要财富。中国家庭的财富主要体现在房产方面,股票、债券、基金等资本收益占比非常低。一旦房价下跌,很多家庭的财富水平就会出现下跌。所以,提高直接融资比重,不仅对企业来说是“刚需”,也与广大市民家庭密切相关。
广州日报:注册制实施后,广大投资者是不是有更大机会从股市获益?
郑新立:注册制推行后,将企业定价权、评价权都交给了市场,将极大提高企业直接融资比例。带来的利好也是显而易见的,更多优质企业能从资本市场融资“输血”,也能提供更多就业岗位;更多居民家庭也有机会从资本市场中获益,增加家庭金融资产收入。
今年如果能把资本市场融资活跃起来,对提振企业和居民信心、扩大消费都将发挥重要作用。从国外来看,每当股市上涨时消费就旺了,饭馆吃饭的人多了,旅游的人多了,企业也敢去投资了,经济就活跃起来。资本市场的回暖应该走在经济回暖之前。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增加居民收入,其中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吸引广大居民把富余资金投到资本市场上来,从而增加财产性收入。居民收入增加了,就有钱去消费。今年经济增速能不能回升,关键在于消费能不能强劲反弹,而消费增长又取决于居民收入能不能较快提高。居民收入如何提高?在工资收入稳定的前提下,提升居民资本市场收益将是重要途径。
居民财富将逐步从房地产转向金融资产
家庭多元化资产配置将成潮流
广州日报:居民资本市场收益在财富中占比过低,是否因为房产收益长期占比过高?
郑新立:是的。我国居民财富配置结构长期呈现出“重房产、轻金融”的格局。但这几年,“房住不炒”政策打破了房地产的非理性繁荣,对居民财富结构也产生了重要影响,房地产开始向“居住属性”回归。过去十多年,房地产投资回报远超同期股票、债券等金融资产,成为居民家庭最主要的财产性收入来源。随着房价涨幅收窄、加杠杆越来越难,房地产投资“稳赚不赔”的时代已经过去,房地产作为财产性收入主要来源的地位也将继续弱化。
随着房地产税改革试点工作的推进,将进一步遏制房地产市场的投机需求。在未来房价涨幅趋稳的背景下,持有房产数量若超过一定限度,持有成本会越来越高。在一些发达国家居民财富结构中,金融资产通常占70%,房地产占比仅为20%多一些,他们已完成居民财富从房地产向金融资产转移的过程。
广州日报:那是否我国居民财富也将逐步从房地产转向金融资产?
郑新立:是的。今年这个趋势会更明显。在我国居民财富中,非金融资产(主要是房产)占比长期占到将近70%,而金融资产占比较低。随着注册制之后直接融资市场繁荣发展,以后来自资本市场的金融资产收入占居民财富的比重将会大幅上升,居民财富逐步从房地产向金融资产转移将是大势所趋。
金融资源配置倾向影响居民家庭投资方向,可以预见,未来居民财富的投资方向将更多地聚焦于科技创新、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消费升级、养老医疗等领域。
传统的存款、理财、房产等投资方式已无法满足居民家庭综合化、个性化的资产配置需求,需要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一步丰富投资品种、拓宽投资渠道。近年来,多层次、广覆盖、差异化的资本市场体系不断完善,涵盖信贷、债券、股票、PE、VC等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为居民理财提供了更多选择,为居民家庭分享经济发展红利提供更多渠道。
广州日报:在您看来,居民未来的投资结构会有哪些发展趋势?
郑新立:第一,我国居民储蓄率会稳步下调,在消费升级情况下,更多居民将敢于花钱,愿意花高价钱购买优质产品和服务;第二,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发展将引导更多居民财富向权益资产转移。从国际经验看,权益市场优质标的和高收益是驱动居民权益资产配置的核心动力,保险资金、养老金等中长期资金入市,将撬动更多权益配置资金;第三,经济增速和利率下行将抬升居民金融投资的风险偏好,存款和固收产品的回报降低,股票、基金等资产的持有比例会提升;第四,随着投资者教育的普及,过去偏好低风险、稳定收益的人群会更倾向于多元化资产配置,考虑不同期限流动性和不同风险水平,“固收”+股票、债券、基金等产品组合进行资产配置将成为潮流;第五,养老类保险理财产品将迎来爆发。
完善中国资本市场
应逐步扩大保险资金进入股市的规模
广州日报:您对于完善中国资本市场有何建议?
郑新立:第一,把经济证券化率作为评价市场化水平的重要指标。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济证券化率应当成为评价全国和地区经济市场化水平的一个指标。
第二,强化资本市场基础制度建设。特别是企业财务透明制度、上市公司退市制度、股市公平竞争制度等亟待建立起来。中国股市退市制度尚未建立起来,没有优胜劣汰,就不可能有健全的资本市场。
第三,扩大股市投资资金的来源渠道。要逐步减少各类保险资金进入股市的限制,提高保险资金进入股票市场的比例。随着我国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健康养老保险积累的资金规模越来越大。在确保安全性的前提下,应逐步扩大保险资金进入股市的规模,使保险资金成为资本市场的重要支撑。
第四,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为了发挥股市对科技创新的推动作用,要重视发展壮大风险投资体系,从VC到PE,从风险投资、天使投资到股权投资,我们要建立完善的风险投资体制,大力扶持高科技企业,培育一批批独角兽企业,通过中国的股票市场培育出市值万亿美元级的全球领先的高科技公司。除股市以外,还要重视发展债券市场、资产证券化、信托投资、融资租赁、产权交易、柜台交易等,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满足各方面、多层次的融资需求。
第五,建立开放型的资本市场体系。现在我们已允许外国的金融公司、证券公司在中国设立全资子公司,我们要通过开放来提升国内证券公司的投资经营能力,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中国证券公司和一大批能“慧眼识金”的投资家,既能让企业增值,也能让众多投资者的财富增值。实际上,现在广大投资者对投行、证券公司、投资公司的要求越来越高了,依赖性也越来越强了,中国将来的投资理财市场前景肯定十分广阔。
第六,设立股市平准基金。在股市低于一定水平时平准基金买进,股市上涨过猛时退出,通过平准基金的操作,保持股市的良性波动,避免大起大落,从而实现资本市场的长期持续繁荣和稳定发展。
消费和理财需根据人口结构做调整
以优质供给不断创造需求
广州日报:人口变化与经济增长和消费之间有怎样的关联?
郑新立:经济增长与人口密切相关,大家常说的人口红利理论就是体现。在人口规模效应方面,更低的人口增长率意味着消费增长减速,而人口规模的负增长也就等同于消费者数量的减少;在年龄结构方面,随着人口老龄化加深,出生人口的下降,老年人消费较少以及就业人群缴纳社保负担重,将降低整体消费能力和消费意愿;在收入分配效应方面,因为不同年龄群体的消费需求有着很大区别,更大比例的国民收入被消费倾向低、储蓄倾向高的高收入群体获得。与此同时,低收入群体的消费需求却不能得到充分满足,并且还常常需要进行预防性储蓄。这必然加剧储蓄过度和消费不足的趋势。
广州日报:我们的消费和理财应该随着人口结构的变化做出怎样的调整?
郑新立:未来,我国经济要持续保持高质量发展,就需要持续保持我们的人力资本优势,提升我们人口红利中“质”的分量,这其中,稳定的生育率十分重要。我们现在扩大内需战略的实施,以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施、消费产品的供给,都与稳定的人口供给直接相关,这些都决定了在未来一段时间,保持一定水平的生育率是十分迫切的。城市里大宗消费品——房地产和汽车,如果没有持续稳定的人口增长,房地产和汽车的消费就会出现萎缩。
从全球发展的经验看,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之后,包括养老保险在内的保险事业将会得到极大繁荣,但目前我国各类保险的主要消费人群也是劳动年龄人口,需要需求端的刺激。
我们必须提出如何在老龄化条件下保持长期可持续经济增长和消费拉动经济的政策建议,我们的相关投资理财建议也必须在这个背景下进行。
2022年我国人均GDP超过1.2万美元。从经济学的角度上说,到了这个阶段,便进入高消费阶段,就是让比较好的消费品进入民众的生活。因此,我们要以优质的供给不断创造需求。
人物简介:
郑新立,著名经济学家、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常务副理事长,曾任国家计委政策研究室主任、副秘书长、新闻发言人,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第十一届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政策科学研究会执行会长,主要研究领域为宏观经济理论与政策。他长期从事经济理论和经济政策研究,在计划和投资体制改革、宏观经济调控、中长期发展政策等领域都有很深的研究。多次参加中共中央全会、《政府工作报告》和“八五”“九五”“十五”“十一五”规(计)划的起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