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评
近年来,生命教育逐渐走入高校讲堂。据不完全统计,约有20余所大学开设了生命教育相关课程,很多课程一经推出就收获了不少“粉丝”,成为“一座难求”的网红课程。(2月14日《中国青年报》)
古人云:“死生亦大矣”。死生之变乃人生大事,但受制于文化观念等诸多因素的影响,面对这一话题,大多数国人总是讳莫如深,对此避之不谈。而从社会心理层面来看,当下高校学生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一些困惑、挫折等种种心理问题,往往也都指向生命教育这个焦点议题。在此背景下,高校引入生命教育课程,将这一议题搬到台前,让它成为日常生活中可以讨论的话题,既是一种对传统生死观的祛魅,也是对这一话题的“脱敏”。
所谓生命教育,实质上就是直面生命和人之生死问题的教育。开设生命教育课程并将这一议题摆在重要位置,并不是说要将此事轻描淡写甚至美化它。生死学之课核心要旨就在于对生死议题的交流与讨论,引导人们敬畏生命、尊重生命进而热爱生命,思索存在的意义和价值。由此观之,生命教育关乎人生的终极价值,应当成为每个学生的必修课。
从当前高校生命教育课程设置情况来看,其实践形式之丰富不逊于基础课程。譬如,广州大学胡宜安教授开设的这类课程,就将写遗书、立遗嘱、撰墓志铭列为课堂教学环节,同时也将殡仪馆、敬老院、临终关怀病区等列为实地考察场所。不过,剥离概念和形式之外,如何让生命教育课程的内容更加充盈仍然值得思考和探索。为此,需要以关照学生的心灵成长为基本关怀,为其提供更加多样化的生活体验,从而看到生命中更多可能性,更好地体验生命之美好、更好地实现自我生命价值。
将生命教育课程搬上讲台,让生命教育走入阳光之下。期待未来生命教育课程成为更多学校乃至社会层面的必修课,而不只是少数学校的网红课。 (付迎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