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 A11版 上一版  下一版

老街深处“新人家”

自主改造旧宅 融进新兴业态
广州越来越多年轻人参与城市更新 为老建筑带来新风貌
向女士家的祖宅,改造前已是破旧不堪。
向女士(右一)与友人在改造后的老宅里聚会。
改造后的老宅明亮实用,且保留了部分历史元素。
文德路53号-59号骑楼,集书画廊、民宿与原住民于一体。
盐运西正街27号民居,集多种新旧业态于一体。

  截至目前,广州共有828处历史建筑,走在老城区的小巷里,倘若你留心,便可随时开启一场“寻宝游戏”——这些建筑往往类型丰富多样,一门一窗、一砖一梁甚至房屋结构,都蕴含着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地域特色。

  与此同时,这些老宅的利用情况也大不相同。你可能会见到,或许仅隔着一道墙,一侧的骑楼是人来人往的民宿、咖啡店,而另一侧却是闲置多年的老屋。城市更新是推动城市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途径,未来老城区聚焦的将不只是提升社区环境,同时还需要激活“里子”:生活在老宅里的人们是城市记忆的创造者,更是老城文化生态的参与者。

  如何激活“里子”,将老宅用起来、用得好?近期,记者走访了多个历史文化街区的老宅,这些房子中有的是由历史建筑改造成民宿、工作室,有的则是在保留传统风貌建筑的前提下,将其改造成符合现代居住需求的新家,而记者也见到了那些住进老街深处的“新人家”。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程依伦

  住进“百年祖屋”的年轻人:

  传承历史之余见证社区更新

  在海珠区同福西路的历史文化街区,记者来到一栋有着近百年历史的老宅,这也是向女士家的祖宅。在闲置八年之后,去年向女士终于将其改造完工,每到休息日她都会和先生一同从天河区回到这里居住。老房子里很安静,沏上一杯茶,夫妻俩能在这里听一整天的风声、雨声和树木发出的“沙沙”声。

  这栋老宅的结构是一个纵深17米、如同一个长方形盒子的户型,共三层。推开一道趟栊门,左侧放着老旧的木雕门作为屏风装饰;玄关处的地板铺就老式图样的花砖、抬头可见传统的木横梁屋顶,瓦片中间隔着几块玻璃,光线透过玻璃照射进来,这些都是被保留下来的历史元素。

  初衷:传承百年老宅

  实际上,这栋祖宅并没有“安放”过向女士的童年记忆。向女士是在东山口长大的,工作之后她的生活重心转移到了天河区,直到2018年才踏入这栋祖宅。在此之前,向女士的妈妈曾将它长期出租,到2010年上一任租客搬走后,房子便被闲置了八年之久。

  “过去有租户时,他们还会帮忙修修补补,但后来房子越没人住就越发破旧,等我们找到专业鉴定公司查勘房屋状况时,它已经变成了‘严重损坏’级别。改造这样一栋房子估计需要近百万元,要不要花这么高的成本去‘继承’一间不太可能会长居的房子?”向女士将这个问题抛给了许多朋友,大多数人的反映都是“不支持”,甚至有人建议她卖掉。

  但思考许久之后,向女士仍然决定要保留祖宅。“虽然我小时候没有在里面住过,但过去听妈妈讲了许多她与这里租户之间的故事。因此不论是从家族精神还是从时代传承的角度来说,我都觉得自己应该回到这里。”

  改造:跟上市政工程“步伐”

  决定改造之后,向女士才发现老宅改造的难度不止一星半点。作为有近百年历史的岭南老屋,其内部结构已经严重老化和风化,向女士前后更换了四个设计团队才敲定下改造方案。“限制很多,我的想法是尽可能保留老房子的记忆和结构。”

  建筑师凌英麟还记得他刚走进这栋房子内部时的情形:由于采光不足,房间内格外幽暗;没有卫生间,通风仅依赖天井;此外,水、电、煤气、排污等基础设施更是不足;房子整体为砖木结构,但木头几乎腐烂,砖头则是一敲就成了粉末状。

  为了尽可能还原老房子的特点,最终凌英麟不得不在“砖木结构的老房子里重新建一个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壳”,同时给外墙重新贴上灰砖片,整个过程就花费了将近一年半。

  而整个改造中,最考验团队的便是水电问题。“对于居住者来说,旧宅改造最大的挑战终究还是居住需求,而改造期间最难的往往是隐蔽工程,尤其是排污。”凌英麟介绍,过去的老宅通常没有洗手间,社区共用一个公共洗手间。“尤其是对于这栋老房子,我们预设的卫生间位置在房尾,而排污管却在门口,因此意味着管道铺设要铺17米,地基全部重新做。正逢当时同福西路市政工程也在更新,我们的排污管道才得以顺利接入。”

  融入:为社区带来新生活方式

  从开工到完工历时一年半,这栋老屋改造总共花费了约100万元。尽管超过了最初的预算,但对于向女士和丈夫来说,一切依然值得。不仅保留了历史元素,而且为了满足现代居住需求,原本的木结构楼梯被改造成主天井,并配建有一条旋转式铁艺楼梯以及一个迷你树圃。此外,房间内还增设了下沉式客厅、洗手间等。

  刚过去的春节假期,向女士带着朋友一同回到老宅过年。“住在这里和住商品房的感受是不同的。在这里就像是回到小时候,一出门就可以和邻里打招呼;可以在天台玩耍;甚至坐在客厅就可以感受到大自然,这在繁忙喧嚣的现代社会是挺奢侈的。”

  作为一个居住在老社区里的年轻人,向女士也开始主动参与到社区的美化中,如向邻里分享自己的老屋改造方案和生活理念,主动参与垃圾分类等。“我一直觉得老城区不仅要更新,住在老城区里的人们其实也需要慢慢更新。年轻人回到老城区也会带来新的生活方式。我一直都认为,好的城市更新是‘古老的外表下有一颗年轻的心’,只有改变古老的生活方式和习惯,才能共筑更美观、舒适的社区。”

  藏在旧楼里的“新经济”

  新业态不断融入 为老建筑带来新风貌

  年轻人“回流”到老城区,并对旧宅进行改造,除了一部分出于继承祖屋的目的外,更多则是以“新经济体”的形式回到老宅。行走在北京路历史街区便能发现,如今在历史建筑骑楼里开始冒出越来越多的民宿、潮牌店、咖啡馆、工作室、清吧和展览馆等。这些“新经济体”往往与传统的书画廊、古玩店、老字号融合在一起,并与原住民生活发生交汇,因此在改造的过程中往往呈现出更为复杂的情形。

  让游客与原住民“共生”  民宿为骑楼带来更多“烟火气”

  作为具有典型民国时期历史风貌的中西结合式骑楼,文德路53号、55号、57号、59号骑楼格外显眼:其建筑规模大,四栋连为一体,外墙上布满精巧的花纹,且房子保留有传统的门窗结构。

  这片骑楼所呈现的特色也格外典型:一楼为四家书画廊档口,以租户为主;二三楼两年前则被改造为民宿,其业主是“90后”老广Cindy;四楼为两户原住民,其中一户居住了一家三代。倘若透过门窗向内观察,便可发现每一层楼都呈现出不同的生活方式,但三者却和谐共生。

  据民宿主理人阿燕透露,在改造过程中,由于该建筑属于广州市第一批历史建筑,因此改造周期相对长、且改造难度大;除此之外,由于民宿的流动性对于骑楼原住民而言会改变其固有生活方式,因此在改造初期,获取邻里之间的认可及支持便格外重要。以该民宿为例,13间房分置在天井的两侧,且二楼和三楼分属不同的楼道,在改造期间,业主Cindy便主动协调,将二至四层的楼道以及天井统一进行了加固和美化;由于历史建筑外墙不能进行改造,考虑到一楼档口的美观问题,Cindy放弃在墙体外挂出民宿的招牌,选择将楼道门改造成广式风格的“自动饮料机”造型,门体宛如一幅装饰画嵌在档口之间,形成一种既隐蔽又俏皮的街景。

  该民宿落成后很快为整片骑楼区带来了新风貌。一楼一位档主表示,过去这里以老年人为主,“但民宿开了之后,越来越多年轻人或游客到来,热闹了许多。”

  而对游客来说,住进骑楼里与原住民“共生”也成为难得的度假体验。今年元宵节期间,来自武汉的葛女士和朋友一同来广州旅游,选择了这家骑楼民宿。“逛广府庙会、买公仔画、再去民宿楼下订制画框……此行格外具有烟火气。”

  酒吧、便利店、萌宠店、潮牌店……新旧业态在一栋楼里“融合”

  如果说在骑楼里开民宿是旅游与历史建筑的“共生”,那么在旧楼里开店,则是商业经济与社区的“共生”。记者走访中发现,在广州,这种具备共生关系的建筑越来越多,咖啡馆、酒吧、潮牌店、萌宠店、工作室等纷纷入驻老街区。比如盐运西正街就在经过社区改造之后,吸引了琳琅满目的各类店铺入驻。

  以盐运西正街27号民居为例,2016年它同样被列为了广州市第一批历史建筑,但与文德路骑楼的生态不同,这栋建筑似乎显得更为“年轻化”:一楼开了一家咖啡培训工作室与一家酒吧,旁边是一家便利店和一间萌宠店;二楼至四楼共包括六户,其中有两户分别为服装工作室和潮牌工作室,其余则以住户为主。

  一楼咖啡工作室的主理人明月去年7月从粤西来到广州自主创业,经过多方考察后,最终将工作室“安放”在这里。由于房子属于历史建筑,地板、门窗、墙壁等结构被固定,在经历了装修报备和专家考察之后,明月花了两个月进行水管改造、地板铺设和墙壁刷漆等,总花费约20万元,去年底开业后便迎来不少路人打卡拍照。同样成为打卡点的还有其隔壁的酒吧,尽管面积不大,但构建出复古华丽的欧式风格,踏入其中仿佛穿越到20世纪。

  在经历基础设施更新后,盐运西正街以一种“自然生长”的姿态,衍生出社区与商业融合的可能性。在这里,市民游客可以在同一栋房子里买到不同价位的商品,而周边还有老字号粥面馆、文化走廊、小型艺术展馆等。这里既包括原有的社区刚需业态,也有一些新消费业态还在不断从街道中“生长”出来。明月认为,这主要得益于周边年轻创业者所形成的“集聚效应”,而最影响年轻人集聚的因素,除了情怀便是相对合理的租金成本。

 
     标题导航
~~~自主改造旧宅 融进新兴业态
广州越来越多年轻人参与城市更新 为老建筑带来新风貌
专家观点:~~~
   第A1版:头版
   第A2版:聚焦大湾区
   第A3版:要闻
   第A4版:评论
   第A5版:要闻
   第A6版:促一方发展 保一方平安
   第A7版:要闻
   第A8版:要闻
   第A9版:国际
   第A10版:经济
   第A11版:深锐周刊
   第A12版:深锐周刊
   第A13版:生活周刊·时尚·旅游
   第A14版:生活周刊·地产
   第A15版:生活周刊·汽车
   第A16版:文娱·闲情
   第DGA13版:东莞新闻
   第FSA13版:佛山新闻
   第FSA14版:追热点
   第JMA13版:江门新闻
老街深处“新人家”
老城区旧宅改造空间大可吸引更多年轻人“回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