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江西中学生胡某宇事件引起社会强烈关注。记者从相关医院和志愿服务机构了解到,胡某宇的情况虽是个案,但存在心理问题的青少年并非个例。我们应如何面对像他一样遇到心理问题的孩子?如何为学生的心理健康筑起“防火墙”?
“作为长期从事青少年心理健康危机干预的志愿者,看到胡某宇这样的事件很痛心。”全国道德模范、赵广军生命热线协会秘书长赵广军表示,家长千万不要觉得孩子的心理问题是“玻璃心”“矫情”。“那可不是小事,可能是压垮孩子的最后一根稻草。”他说。
文、图 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肖欢欢
因“最后一根稻草” 他选择走极端
过去16年以来,赵广军生命热线共接听求助电话约27.8万个,面访求助个案约2.9万个。这些求助者中,青少年占了大多数。赵广军本身也是一名注册心理咨询师。“我们需要思考的是:该如何面对像胡某宇一样处于心理困境的青少年。”
今年春节前夕,一名曾跳河轻生的中学生小峰(化名)在妈妈带领下来向赵广军求助。小峰妈妈介绍,小峰今年16岁,平时玩手机游戏瘾比较大,一次最多能玩五六个小时。妈妈担心他影响学习以及变成近视眼,于是把他手机没收了。
一次激烈争吵之后,小峰冲出房门大声喊:“你不给我玩手机,我就去跳河。”母亲起初以为他是说气话没有在意,没想到小峰真的找到一处河涌,二话不说跳了下去。所幸当时不是深夜,跳河的小峰被路过的群众发现后,环卫工人很快和岸上的群众一起将他救了起来。事后小峰的妈妈简直不敢相信。“我没想到他因为这么一件小事就走极端。”
赵广军深入了解到,小峰的心理问题一直被家人忽视。“我一直跟妈妈说答应我的事要做到,但她却不理会我的感受。所以我在家中根本不想说话,想逃离这个家。”
赵广军表示,小峰痴迷玩游戏只是“表征”,病根则在于他在家中找不到情感支持。“可能在家长眼中孩子情绪失控是小事,但那可能就是压垮孩子的最后一根稻草。”
得不到家庭的温暖 他们陷入严重情绪障碍
在医院接受治疗两个月后,14岁的小麦(化名)病情好转很多,她开始愿意和人说话了,脸上也有了笑容。而来到医院之前,她已经有3个月没有说过一句话。她手臂上因自残而留下的一行行清晰的刀痕,似乎也在诉说着她曾遭受的情绪困境。
小麦说,因为父母关系不好,母亲常拿她当出气筒。小麦介绍,她母亲性格暴躁,而她的性格遗传了母亲,两人常一言不合就会吵起来,而多数情况下争吵都以母亲的“胜出”而告终。
小麦坦言,她对此从来没有真正服气过,所有的郁闷情绪都压抑在心底,时间久了,小麦开始变得一言不发。而去年夏天,她将长头发剪成了寸头,回到家中母亲勃然大怒,跟母亲大吵一架之后她去了外婆家。原本以为自己会大哭一场,把所有的委屈都说出来,但到了那时她已经不想表达这种郁闷了。“一开始我恨妈妈没有给我爱,但后来我连恨的力气都没有了。”小麦随后去医院被诊断为“伴有精神病性状的重度抑郁发作”,休学一年。
高中生阿明没想到,自己会因为心理困境在医院住上两个月。阿明从小和爷爷奶奶住在一起,上初中后开始寄宿生活,和父母的接触非常少。只有每个周末回到家他才有时间和父母接触。阿明告诉记者,家庭成员间感情比较淡薄,每天吃饭时大家彼此之间也不说话,他笑称,自己每年和父母说话“不超过10句”。
上了高中后,阿明感觉到自己不适合集体生活。随着课业压力的加大,他出现胸闷、乏力、头疼、失眠等症状,以至于周末回家后就不想再回学校,他也随之出现严重的社交障碍,总觉得同学们会在背后议论自己是“学渣”。阿明告诉父亲,自己在教室里坐着是一种煎熬,不打算上学了。父亲为他申请了转学,希望儿子换一个环境能有所好转,但转学之后他的情况更加糟糕,每天只想躲在宿舍打游戏。“我和大家格格不入。”
阿明告诉记者,父母希望他能考上重点大学,但他感到压力太大了。“我成不了父母眼中的优秀孩子。”
来到医院后,阿明被诊断为中度抑郁症。经过专业治疗,他的内心逐渐平静下来。“你觉得自己会回到学校吗?”记者问阿明。“我也不知道,走一步算一步吧。”他表示,希望父母把他当儿子看待,他渴望感受到家庭的温暖。
心理健康无小事 莫要斥责孩子“矫情”“玻璃心”
“为什么现在才来求助?”这是赵广军和出现心理、情绪问题的学生家长说得最多的一句话。他曾看到一些孩子的手臂被刀片划出血痕,而家长还责骂孩子“矫情”“小题大做”“玻璃心”,当孩子提出想去求助心理医生时,有的家长更是加以斥责。“除非孩子的病情已经到了要绝食、辍学甚至出现自残的地步,不少家长都很难接受让孩子入院接受心理治疗,还觉得孩子有些不可理喻。”
有时到了深夜,依然有青少年打电话过来求助。“心理健康无小事。如果孩子说他今天不开心想和你聊聊,你再忙也要停下手头的事和他坐下来谈谈。一旦你发现孩子因一件小事一整天不说话时,哪怕你当天不上班也要把他的心结解开。因为酿成严重后果的往往是‘小事’。”赵广军说。
应如何帮到遇到心理困境的学生?赵广军说,首先,学校要高度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尤其要配齐心理教师,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并进行有针对性的干预;其次,家长平时一定要多注意孩子的状态,一旦孩子情绪低迷、神情恍惚、厌学,很可能是心理出了问题,要及时带到医院检查。“当孩子向家长反馈情绪问题时,家长不要觉得丢人,要主动接纳,成为孩子的支持者,必要时及时就医,而不是呵斥孩子。”赵广军表示,应当建立起一套中学生心理健康的监测机制和诊断标准。
青少年心理问题有共性
若家长“懂行”很多悲剧本可避免
在广州白云心理医院,每天来接受心理咨询的青少年不少,大都是13岁~18岁的中学生。“孩子的很多情绪问题被忽视,这是最大的风险。”该院心理咨询师张治华说。
张治华常作为专家组成员到市内不少中学为孩子们上心理辅导课,他表示,任何心理问题都会有苗头,只不过这些苗头被家长忽视了,或是有的家长不愿相信孩子有心理问题而刻意忽视。“有时我们去和学生深入谈心后才发现,有些学生的心理问题已经很严重,达到中、重度抑郁的程度,早就该接受心理支持了。据我多年的经验,进入高二之后,因为学业和人际关系压力出现心理困境的学生占比尤其高。”
张治华说,虽然青少年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看上去各不相同,但实际上是有共性的。比如说有些青少年的一些合理的要求长期得不到满足。“多数遇到心理问题的青少年中都有家庭不和睦的因素,孩子的情感需求长期被忽视。”
而一些出现心理困境的孩子会出现自残行为,这也是青少年心理问题被发现的直接线索。“通常选择自残的孩子是为了缓解情绪压力,通过伤害自己来释放情绪,就像毒品成瘾一样不能自控。”
除了一些显性的极端案例,还有一些孩子受困于隐性的心理问题。“只有找到症结才能‘对症下药’。”张治华说,“有的孩子不想去上学,可能是因为父母之间的关系破裂让他感到不安全,也有可能是他的某个感受长期被忽视了,他想通过这种方式向父母‘示威’。如果家长‘懂行’,很多悲剧原本可以避免。”
张治华表示,14岁~18岁的青少年处于青春期,相对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因为他们的体内激素分泌变化快,情绪更敏感,家长们对这个年龄段的孩子的心理问题更要提防。
张治华建议,高中和高职高专在学生入校时都应该进行心理健康测评,中学生每学期也都必须进行心理健康测评。“对于那些测评分比较高的学生,学校要重点关注,并由专门的心理咨询师进行干预。一旦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比较严重,则需要入院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