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 A6版 上一版  下一版
胡某宇事件在警示:

我们为何“看不见”孩子心里的苦

自杀预防中“同伴教育”非常重要 有专家建议学校“打开门”引入专业社会资源
青少年心理问题需要社会更多的关注。(图文无关,来源:视觉中国)
宗春山

  2月2日,备受关注的胡某宇事件新闻发布会在江西铅山县召开。经调查,所有关键证据都指向:失踪的铅山少年胡某宇系死于自杀。

  随着更多细节的公布,胡某宇生前的心理状态才得以令外界“窥见”:这个15岁的少年通过文字、社交平台和录音等记录下了自己自责、痛苦、无力无助、无望感、无意义感等种种情绪。在各种情绪的纠结与犹豫后,一个生命最后选择走向了“终点”。

  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生安全教育与管理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北京市青少年法律与心理咨询服务中心名誉理事长宗春山认为,青少年自杀事件实际上是一个公共卫生事件,反映的是社会、学校、家庭没有给予足够的支持。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丹(除署名外)

  据了解,目前,全国有1379家妇幼保健机构开展儿童心理保健服务,318个地市设有精神专科医院,2756个区县能够开展精神卫生专科服务,初步缓解了基层儿童心理服务短缺问题。而根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2021年8月发布的《中国青年发展报告》,我国17岁以下儿童、青少年中,大约有3000万人受到各种情绪障碍和心理行为问题的困扰。

  女儿说“自杀”

  父母往往认为是“气话”

  宗春山告诉记者,青春期的孩子出现心理问题,在心理、生理上都会有比较明显的表现。心理上一个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封闭,“如胡某宇一样,几乎不与人来往、不与人交流,他的内心没有安全感、潜藏很多秘密,甚至包括对死亡的思考和计划。”此外在生理上会出现厌食、失眠以及一些比较反常的举动,比如写日记或烧东西。另外还有些孩子会在不同场合表现出厌世情绪,比如说“活着没意思”等。

  “晓琳(化名)还真的讲过类似‘自杀’之类的话,但我们也都觉得可能是她当时情绪激动导致的,没有真的以为小孩会想自杀。”女儿正在上初中的市民梁平(化名)向记者回忆,直接导致他和女儿“决裂”的导火索是家中的电子产品——平板电脑,女儿在那段时间天天抱着平板电脑不放,批评后也都没有任何效果,这让他感到女儿的“叛逆期”到了。

  梁平表示,在他和女儿的激烈冲突后,彼此都说了一些比较激烈的话语,比如女儿大嚷着“要离家出走、要自杀”,但家长说话的语气也比较重。好在这种状态并没有持续太久,随着彼此沟通的深入,双方也都各自放下执拗的“坚持”,女儿也开始主动控制使用平板电脑的时间。“孩子嘛,都是阶段性的,那时候她才小升初,随着年岁渐长会理解的。”

  梁平告诉记者,女儿曾提到的“自杀”“离家出走”等气话,他还是有关注,并加强与学校老师的沟通,在确保孩子安全的情况下多方合力去引导,算是平稳地度过了孩子的“叛逆期”。

  同学一度“轻生”

  他劝下几年后才告知家长

  宗春山介绍,在自杀预防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就是“同伴”。所谓“同伴教育”,就是告诉同伴自杀倾向有什么样的特征?发现后要及时报告。而在学校里,“同伴教育”同样非常重要,通过开设心理课程、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来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建立预警体系,让孩子们去发现身边可能出现心理问题的同伴,并及时报告给专业的心理教师。

  家长夏英(化名)向记者介绍了一段她儿子的经历:在几年前准备出国留学写文书的关键阶段,她儿子曾一晚一晚地陪伴着他的一位同学,听对方倾诉其遇到的问题。而主要的原因就是该同学由于压力过大或其他的一些因素影响,产生了轻生的念头。夏英儿子作为其好友就成了最好的倾诉对象。“但他也是个孩子,也不知道该怎么去处理这件事,也可能出于要为同学保密,所以一直没有和老师与家长说过此事。”夏英说,由于不断受到这种负面情绪的影响,就连她儿子自己的心理也多多少少有了一定的波动,一旦处理不好,可能也会对生活、学业等带来影响。

  “这还是儿子上了大学几年之后才向我说起这件事。”夏英说,同学之间的关系到了青春期阶段,往往比父母情更加“亲密”,因此,同伴的倾听与劝解往往比家长和老师更加有效。

  宗春山告诉记者,现在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更多的是将它当作一种知识,而没有把它当作一种能力去训练,并且随着学业日渐繁重,这种心理教育可能淡出了学生们的生活和学习。而同伴教育中的“同伴”主要指的是学校中十分信任、熟悉的同学。

  “同伴”不是谁都能当

  需要专业训练和督导

  宗春山介绍,“同伴教育”模式实际上是一种社工工作或社会工作的模式,就是对同学或同伴进行培训,教会他们相关专业知识并学以致用。“这种模式的特点就是成本低。如果同伴接受过这种训练,他就知道什么是心理健康出现问题的征兆,一旦发现身边同学有问题就能进行及时的干预。”他解释,由于同学间每天大部分时间都在一起,也知道彼此的小秘密,由于这种亲密关系,同伴间通过彼此的谈心,有意无意地避免了过往说教式、自上而下的沟通方式。

  “但其实我们所说的同伴教育,这个‘同伴’并不是谁都能够去当的。如果一个人本身的边界意识不强,也会产生替代性的创伤。当同伴有这样的想法后,他自己也被卷入、被影响。”宗春山说,正如会游泳的人不一定都能够救人,所以,“同伴教育”同样需要进行专业训练和督导。

  南沙某中学的学生王丽(化名)向记者介绍,在学校开展的心理课上,除了会讲解一些专有心理名词之外,也会教给学生一些最基本的心理学“话术”,并且每一个班级也会有一名“心理委员”,当同学们有心理方面的问题后都可以去和心理委员聊天,实在解决不了也会去找心理老师进行纾解。

  “当然,我们说的同伴教育也只是学校心理干预体系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宗春山表示,正如同伴教育需要专业的心理老师进行督导,学校需要在发挥“同学会”“班委会”“心理社团”等同学间自治组织作用的同时,有一个更大的组织群体来为其提供支持。

  家长应加强陪伴质量

  “看见”痛苦并让孩子“释放”

  据发布会通报的录音笔音频内容显示,10月14日17时40分,胡某宇站在宿舍5楼阳台上试图跳楼,犹豫未决;23时08分录音显示,胡鑫宇再次表达自杀的意愿。

  宗春山认为,自杀一般有家族遗传史,家长如果发现家族有类似情况,就更要对孩子多加关注。此外就是要加强陪伴的质量,关注孩子的心理需求。“这种陪伴不是物理空间上的在一起,而是要耐心倾听孩子、与孩子交流,而不是孩子说一句,家长就评价一句‘没什么’,这就属于‘看不见’孩子心里的痛苦。”宗春山说。

  胡某宇的老师、家长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都曾回忆,他是一个内向的孩子。而宗春山认为,青春期的孩子有着双向需求,一方面他们特别渴望与社会交往、结交朋友,另一方面他们内心又潜藏着很多秘密。“如果是外向的孩子可能会主动与人交往,而内向的孩子在遇到苦闷后不易暴露,更难以获得支持,因此需要更加关注性格内向的孩子。”

  他认为,导致青少年自杀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缺少足够的心理健康普及,“一些学校、老师、家长都把重心放在学习成绩上,却忽略了孩子的性格培养。”

  宗春山说,青春期的孩子情绪发育非常快,这一方面会促进他们执着追求自己的理想,另一方面也会导致其容易冲动。对此,家长应该学会给孩子制造一些释放的机会,“比如一些刺激性的体育运动,或者包容他与父母的合理吵架、允许他做自己喜欢的事等。要给孩子释放的出口去证明自己,而不是生活中只有学习,否则一旦学习出现问题,孩子就无路可走了。”

  从这个角度来看,宗春山认为,我们更应该提醒学习好的孩子,“他们很少失败过,因此反而可能更脆弱,一旦学习出现问题就要‘亮黄灯’了。”

  “自杀”受多方面影响

  可能某应激事件在“沉睡”

  “自杀的原因不能归为某个特定事件,而是多方面因素共同影响的,但一定是有一个应激事件,这个事件可能不是刚发生的,可能是一周、半个月之前发生的,有一定的延迟性,具有‘沉睡效应’。”

  宗春山举例说,比如一个性格内向的青少年,在遇到应激事件后想了很久都没有办法解决,找同学、找家长也得不到什么支持,但当他有一天看了某部电影,其中有一个关于自杀的暗示时,他就付诸行动了。“因此最后产生的自杀结果并不只是因为看到某个暗示。”

  碰到这样的问题如何解决?宗春山介绍,主观的方式是知道自己的问题,有意识地进行倾诉。“比如告诉父母、朋友,或拨打专业热线进行咨询,这种倾诉本身就是一个治愈过程。”另外一种是客观的、无意识间的宣泄。“如学校、社会提供的发泄渠道,做运动、上体育课、参与课外活动等,这些活动某种意义上也是心理支持的重要方面。”

  自杀事件是公共卫生事件

  专业社会资源应介入学生心理健康

  宗春山认为,青少年自杀事件实际上是公共卫生事件,反映的是社会、学校、家庭没有给予足够的支持。

  他介绍,不少父母更关注物质上对孩子的照顾,却忽略了情感上的给予。而当今孩子面临的最大问题不是物质上的,而是精神上的,但家长往往意识不到,还停留在让孩子“吃饱穿暖”的物质层面上。因此他建议,父母要学会与孩子共情,“脱了自己的鞋去穿他的鞋”,要学会换位思考,倾听并理解孩子内心的需求。

  “越是偏僻的地区,家庭给予孩子的心理支持越不够,所以学校和社会的资源应该介入得越早、越多越好。”宗春山表示,如果学校建立的心理咨询室、配备的心理老师等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没有得到及时关注,那么学校也是有责任的。

  他介绍,现在学校注重道德教育,但德育和心理健康不是一回事,德育教学生明白是非对错,但心理健康并不是如此。“我抑郁、内向难道就是我错了?因此心理健康不能用对错来评判。”

  宗春山表示,“关起门来办教育”的观念已经落后了,他建议学校应该把封闭的校门打开,把社会资源引进学校,如将专业的社工组织、医院精神科、社区卫生防疫站等引入学校,“门要打开,并且要信任这些社会资源。”

 
     标题导航
胡某宇事件在警示:~~~自杀预防中“同伴教育”非常重要 有专家建议学校“打开门”引入专业社会资源
~~~调查发现:很多情绪问题都因“小事”起 建议学校每学期开展心理健康测评
   第A1版:头版
   第A2版:高质量发展 广州挑大梁
   第A3版:要闻
   第A4版:要闻
   第A5版:要闻
   第A6版:深度
   第A7版:美术·闲情
   第A8版:体育
我们为何“看不见”孩子心里的苦
心理热线和诊疗中的困境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