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共同抵制面向中小学生违规竞赛活动的提醒(以下简称“提醒”),明确凡未列入教育部公布的《2022—2025学年面向中小学生的全国性竞赛活动名单》的均属违规举办的“黑竞赛”;所有竞赛结果均不得作为中小学生招生入学依据,也不得作为中高考加分项目。(1月31日《人民日报》)
竞赛,本为学生学业拓展提供的兴趣类项目,目的在于锻炼学生的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对于一些存在某项特长或学有余力的学生来说,参加竞赛活动,不仅可以丰富课余生活,还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的“长板”优势,获得学习成就感。然而,面对鱼龙混杂的竞赛市场,家长和学生难免头晕目眩。一些对竞赛活动认知不全的学生及家长,极易受到不良机构蒙蔽,成为机构眼中“待宰的肥羊”。在一些机构广告的诱导下,部分家长想当然地将竞赛与升学关联在一起,偏听偏信“竞赛可以给升学加分”的传言,从而产生升学焦虑,盲目带孩子参与竞赛项目。胡乱参赛,既瘪了家长的荷包,又添了孩子的包袱,不仅没有给升学带来助益,更可能因此影响正常学业,从而产生负面的效果。对于家长和学生来说,这实在是得不偿失。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中小学生参与竞赛问题,一直备受社会热议和关注。为了实现竞赛活动的良性发展、让竞赛项目回归教育初心,去年3月,教育部办公厅等四部门印发的《面向中小学生的全国性竞赛活动管理办法》通知,不仅明确“竞赛以及竞赛产生的结果不作为中小学招生入学的依据”,更是提出“在竞赛产生的文件、证书、奖章显著位置标注教育部批准文号以及‘不作为中小学招生入学依据等字样’”的要求,意为竞赛市场提供科学、权威的监管依据。
在此背景下,一些违规竞赛竟敢“顶风作案”,不仅反映了仍有部分家长存在将竞赛视为升学“敲门砖”的认知误区,也折射出相关政策的宣传及管理规范亟须进一步完善。因此,想要对 “黑竞赛”问题斩草除根,除了发出提醒,更要相关部门形成合力、共同作为。一方面,严厉打击违规竞赛项目,从重处罚相关违法机构,维护学生和家长的合法权益,拔除竞赛市场的“杂草”。另一方面,拓宽相关政策的宣传渠道,加强社会与学校的双向宣传引导,扭转大众对竞赛项目的片面认知,清除家长心中的“野草”,从根本上切断“黑竞赛”的生长链。
(刘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