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 A16版 上一版  下一版

在日常里品出诗情画意

创意配图:@视觉中国
创意配图:@视觉中国

  春节假期结束,好多读者都在晒“2023读的第一本书”。不过,也有些小伙伴还没想好“第一本”读什么。年味未央,记者推荐两本书,日常生活也能品出诗情画意。

  一本是《中国人的生活美学·饮食》。这是网络百万粉丝级人气作者张佳玮的新作,这个爱从“从古书字缝里找吃的”的人,在一餐一饭中,追寻中国人的生活美学,在时令季节之间,发现中国人的自然饮食之道。

  一本是《叶嘉莹读诵纳兰词全集》,读读诗词,让生活充满诗意。尤其是叶嘉莹与纳兰性德,完全就是“神仙组合”。一位是读者心中领略古典诗词文化最好的入门老师,另一位则是写下了许多柔情婉转词作的“翩翩贵公子”,在纳兰词中,我们学会做纯粹的自己。

  一餐一饭中

  追寻中国人的生活美学

  中国人常说,民以食为天。在中华文化的历史长河中,搜集食材、料理食材、享用与欣赏食物,曾是人们生活的主要驱动力,也是中国人的一种生活美学。古时候,中国人的饮食美学究竟是什么样的?著名作家张佳玮在其新作《中国人的生活美学·饮食》带领读者领略中国古人的饮食文化。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孙珺

  窥见古人饮食之风雅,感受古人的生活情怀

  从文学小说中,看见中国古代饮食文化的讲究;从宫廷饮食中,发现中国古代饮食文化的丰盛;从民间美食中,发现追寻自然的饮食审美;从先秦到明清,从文人到市井,再现中国饮食文化的发展和更迭。《中国人的生活美学·饮食》详细记录了古人一年来,在传统节日、自然节气,极具中华特色的饮食文化。比如,年初一,大家会在馄饨里暗包银钱,谁吃到就象征一年大吉。这是专属于春节的乐趣与福瑞。

  再比如,立春之时啃萝卜,叫作“咬春”,而且会互相宴请,吃春饼合菜。像这样,在各节气之时,吃应季的食物,也是古人对自然、健康生活的追求。另外,特定的日子也有讲究,如二月初二,吃黍面枣糕,也就是用油煎过后的黄米枣糕;三月廿八,去东岳庙进香,吃烧笋鹅,吃糍粑;六月初六,吃“过水面”,嚼“银苗菜”,也就是藕的嫩秧……

  阅读这本书,你会恍然大悟:原来饮食这么讲究时令、气候。作者用细腻的笔触,借着对美食文化的深度研究,为中国人的饮食美学写下注脚。

  作者张佳玮剖析《红楼梦》《水浒传》《浮生六记》等经典著作,将古人的美食搬到读者眼前。比如,《红楼梦》里,大观园的美食体现了古代贵胄人家的饮食风味,一道道佳肴都在做法与细节上颇见功夫,随意一道冷菜就让刘姥姥惊叹不已。

  苏轼被贬黄州后,虽然穷,但从未停止对美食的探寻与品赏。他不尚奢侈、珍贵,而取自然、清鲜之味。在当时,黄州的猪肉价格便宜,富贵人家都不愿吃猪肉这种平民食物。苏轼就很喜欢用火慢悠悠地炖猪肉,美味又管饱。

  如果你对饮食文化感兴趣,那这本《中国人的生活美学·饮食》能带你体验古文之美,窥见古人饮食之风雅,感受古人的生活情怀,抛开尘世的烦扰,收获尽享美食的闲情雅趣。

  对话张佳玮

  心目中的年夜饭,总还是得有这么一大碗肉

  问:新书《中国人的生活美学·饮食》里,提到了《红楼梦》《浮生六记》等文学作品中的饮食,您最喜欢其中哪位作家对美食的描写呢?

  答:就书中所提到的作者与作品,我个人喜欢苏轼写吃。他后期诗文里对饮食的姿态,随遇而安又自得其乐,一饮一啄都有乐趣,让人很是愉快。

  问:新书的书名叫《中国人的生活美学·饮食》,您认为中国饮食文化里的美学最能体现在哪里?是食材的选择、制作还是其他方面?

  答:我个人认为,比起明清某些士大夫提炼出的复杂精微的挑剔吃法,中国饮食文化中最美好的,反而是漫长多变的历史中,人们对食物可能性的无尽发掘。对外交流,则不断将异域美食融入中国饮食习惯;储存不易,便发展腌渍调味工艺,将现有食材变出无穷滋味;千年不停,物尽其用精益求精,创造新的吃法。随遇而安又兼容并包,实在是太好了。

  问: 书里提到了唐宋明清各时期的美食特点,哪个朝代的美食最吸引您呢?

  答:肯定还是越晚近的美食越好吧……毕竟大多数美食吃法都在历史中流传积淀,而后一代的调味与食材选择范围,总是宽过前一代。

  问:是什么样的契机,让您有了创作这本讲述中国古代饮食文化书的想法?

  答:我的编辑老师知道我爱从古书字缝里找吃的,于是建议我写一本。

  问:创作过程中,有什么让您印象深刻的事情吗?比如看书、吃东西突然冒出来的创作灵感?

  答:这是几年前的事了:之前我知道了周朝八珍的炮豚和炮羊,大概是用小猪或母羊,处理干净后,外裹芦苇,再涂泥,之后火烤,烤完后剥掉泥,再去皮处理之类。

  后来某次我吃叫花鸡时,忽然想起:这和炮豚的处理,有类似之处啊……只是在上古算是八珍,到了后世就是叫花鸡了。

  虽然年代不同,做法也未必全然相同,但美食的技法与思路,终究还是传下来了的。

  问: 书里提到了一些中国传统节日里,古人的饮食习俗,您对哪个节日习俗印象最深呢?

  答:大概还是《酌中志》里提到的明朝宫里元宵节吃元宵:用糯米细面,核桃仁和白糖为馅儿。正月十五吃元宵(南方叫汤圆)我是熟悉的,但我们故乡那里惯例是豆沙、芝麻、猪油菜和肉馅儿,所以有点想象不出来核桃仁和白糖馅儿的感觉。

  问:正是春节,古人的饮食里,有没有哪道菜,您觉得特别适合出现在年夜饭的饭桌上?

  答:我最好奇也最想吃的,是《金瓶梅》里宋蕙莲做的猪头肉。所谓一大碗油酱,拌上茴香佐料,把锅扣定了,一根柴火下去,烧得猪肉皮脱肉化,五味俱全,感觉像高压锅炖出来的。我以前在故乡过年,也会吃红焖蹄髈或猪头肉来收尾,但每年的这碗肉,要做到“皮脱肉化五味俱全”,实在难得。每年四时佳果美点,尽可花样百出;但大年下,年夜饭,总还是得有这么一大碗肉,厚润肥硕,年才过得踏实。

  听叶嘉莹诵读

  总有一首纳兰词打动心扉

  《叶嘉莹读诵纳兰词全集》作者刘子菲,对348首纳兰词进行了精解详注,将纳兰词中涉猎的典故、词牌一一详细解析,帮助读者全面了解纳兰词背后鲜为人知的历史典故、爱情及友情故事,透过纳兰词领略古时如画美景,了解当时的世俗风物。整套书最大的特色是读诵。为体现中华传统之“传承”,由叶嘉莹以传统之音声平仄之习惯,依据许增娱园本录制读诵全本词音频,以为“传”,再由子菲以视频仿读,以为“承”。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吴波

  叶嘉莹全本读诵,读出乐观与豁然

  古代诗词人各有各的气质,展露于个性,也流于笔下,如李白的豪放不羁,杜甫的潇洒自然,苏轼的坦荡开阔,陆游的飘逸奔放,李清照的浪漫英气……纳兰容若又是怎样的气质?

  叶嘉莹少年时的诗词启蒙即为纳兰性德词集《饮水词》开篇第一首《忆江南》。透过纳兰词这扇盈盈小窗,也让我们看到了300多年前,世上来过这样一位人品高洁、词心独具的纳兰公子——史书记载的纳兰公子是一个集“才气”“帅气”“深情”于一体的完美化身。

  他是名门之后,文武双全。虽出身相门之家,却淡泊名利。他从小天资聪颖,学识广博。琴棋书画、骑马射箭无所不精,是康熙身边的一等御前侍卫;他被誉为“清代第一词人”——用半世光阴书写348首词作,惊艳世间300多年;他是千古情圣——他为人至真至诚,对爱人深情以待,发妻卢氏离世后,纳兰以悼亡之词追忆爱人享誉词坛;他对朋友重情重义,留下了“生馆死殡”的文坛佳话。几乎每个人,都曾在纳兰词里,读到过自己的模样。

  在这本书长达3万余字的代序里,叶先生回忆了她读纳兰词所经历的三个阶段,三个体悟阶段贯穿了她的人生。她认为纳兰词最初打动她的是“既没有唐诗中的典故、托喻,也没有仕隐的情结,更不似《花间》词之秾丽,也不似南宋词之深晦,又不似苏、辛词之健笔豪情;纳兰只是以自然真切的口吻,流利谐婉的音调,写出了他自己敏锐善感的心灵……”

  纳兰性德一生活得纯粹深情。纳兰性德的词更是情真意切。无论是风华正茂的青春少年,抑或是正值壮年的中年人,还是人生暮年的垂垂老者,都能在纳兰词的真情里找到共鸣。纳兰词启发着疲于忙碌奔波的现代人在喧嚣的世界学会坚守自我,做纯粹的自己。

  《叶嘉莹读诵纳兰词全集》全书首次按词牌格律梳理348首纳兰词,首次将纳兰词进行入声字标注,涵盖全部348首纳兰词原文及注释、词牌解析、纳兰词典故解读。这些打动了叶嘉莹一生的诗词,让年近百岁的她即便耗时3个月,也要以传统读诵的声调读诵完全本,并且对每一卷本都认真审校。听她的读诵,能感受到一种时光无法撼动的精神力量。

  三百年来,为何还要读纳兰词?

  纳兰词有多流行呢?可以说上到宫廷,下到偏僻乡村的小旅馆,只要有井水吃的地方,就有人在唱他的词。在民国时期,他的热度更是达到了巅峰,就连国学大师王国维也称赞他:“北宋以来,一人而已。”

  三百年来,纳兰词不断再版,叶嘉莹指出:三百年前的词人纳兰性德早已在词中为我们道出了“珍惜”二字的真谛——珍惜眼前人寻常事,珍惜那些寻常日子里看似平凡的人间烟火。清朝词人高达上万,为何独有他能经受住时间、读者、学术的考验?原因无他,只因他的文字能与每个生命体产生共振,字字句句都入心。纳兰性德以其清新流利的风格与哀感顽艳的情思,给了人们一种直觉的美感,深深地打动着每一个喜欢他的人。

  “如果选一位诗人做丈夫?你会选谁?我想99%的人会选:纳兰公子。如果选一位诗人做朋友?你又会选谁?我想99%的人不会选:纳兰公子。”叶嘉莹先生在本书的代序中提及,纳兰词中所写的两件极为具体的事使她十分感动,一件关乎纳兰一生视为挚爱的女子,另一件则关乎纳兰一生视为知己的男子。

  如《浣溪沙》中“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当深爱的人离开时,方知从前相守时寻常小事的可贵。这首描写纳兰与爱妻卢氏的爱情词作,是纳兰词中知名度最高的经典悼亡词作之一。最与人熟知,最令人心疼的莫过于这一句:“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

  词比诗更讲究音韵之美,因此,纳兰词的读诵在纳兰文化的传承中就显得尤为重要。新书中,叶嘉莹先生用一颗诗词玲珑心,借由古音读诵纳兰词的声音,教我们读诗品词,读诗人词心,读百态人生。

  叶嘉莹先生还特别建议,得用一生去读纳兰性德:第一阶段,不懂品评,只觉得有着天然的口吻和流利的声调;第二阶段,读起来觉得油然易入,给人一种直接的感动;第三阶段,体悟那种“即浅为深”且“即浅为美”的意境。

  孤独之时读纳兰——“近来无限伤心事。谁与话长更?”人生最孤独的时刻,就是翻遍通讯录却找不到一个人能谈心。

  异乡漂泊之时读纳兰——“长漂泊,多愁多病心情恶。心情恶,模糊一片,强分哀乐。”漂泊在外已多年,即使哭到泪眼蒙眬,也只敢报喜不报忧。

  物是人非之时读纳兰——“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人心最难测,一旦变了心,誓言不过只是一场空。以真心写真情,唯有洞察世事、深谙人性之人才能写出这样的文字。

 
     标题导航
   第A1版:头版
   第A2版:高质量发展 广州挑大梁
   第A3版:高质量发展 广州挑大梁
   第A4版:评论
   第A5版:高质量发展 广州挑大梁
   第A6版:高质量发展 广州挑大梁
   第A7版:广州文旅
   第A8版:都市新闻
   第A9版:政令法规
   第A10版:经济
   第A11版:广东
   第A12版:广州文明导报
   第A13版:深度
   第A14版:体育
   第A15版:博览周刊·诗意
   第A16版:博览周刊·阅读
   第DGA13版:东莞新闻
   第FSA13版:佛山新闻
   第SDA13版:顺德金版
   第SDA14版:新区势
在日常里品出诗情画意
孩子也需要情绪管理从这本入门书看起
黄埔区、广州开发区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公告
分类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