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百多年前,一个叫李渔的文人,爱水仙如命。有一年岁末,水仙花开时,李渔因贫穷而拿不出买花钱。家里人认为一年不看水仙也没什么大不了,李渔却说,宁可减去一年寿命,也不可少了这“一岁之花”。家里人劝不过李渔,便拿了玉饰去换水仙。
我想,李渔钟爱水仙,一定不止爱水仙的外在风姿。水仙之性情、品格、风骨早已入了爱慕者的心,与其生命情感产生了深度共鸣。这种接近执念的偏爱,一如向日葵之于凡·高,睡莲之于莫奈。
水仙,是我国传统的十大名花之一,有上千年栽培历史,唐朝时已将水仙列为名品。水仙的叶子翠绿,在生长时叶片呈直直上扬之态;白色莹洁的花像六棱白玉盘,而中间黄色的花冠则像杯盏;水仙花的香气也很出色,它浮动的清香会“袭人衣袂”。
水仙其花、其叶、其香皆可圈可点,迥异于其他花类,难怪在群花中独得“仙”名。除了金盏银台之别名,水仙还有“凌波仙子”“洛神香妃”“玉玲珑”等雅称。将水仙视为飘然降临人间的洛神仙子,又或是与金、银、玉的诗意比拟,可见人们对水仙的无尽推崇与喜爱。
水仙属于石蒜科草本植物,鳞茎膨大,能储存养分。所以一汪清水、几粒石子,加上冬天的阳光,就是水仙常见的“清供”方式。水仙的花萼于丛叶中抽出,在顶端开花,明艳的花朵高高挺立着,如同一张张纯真的笑脸,也仿佛让人触碰到一种明朗、开阔的心地。
水仙盛开在冬春之际,不畏严寒的特质使人常常将它与凌寒而开的梅花并列。加上蹈水凌仙、冰清玉洁之姿,让水仙成为古往今来众多文人墨客、画师极尽吟咏描绘的对象,入了心,也入诗、入画。
北宋文学家黄庭坚是十足的水仙迷,写下了许多和水仙有关的诗句。在他被贬于沙市候命之际,其好友王充道送来水仙五十枝。黄庭坚欣然会心,作诗吟咏之:“凌波仙子生尘袜,水上轻盈步微月。是谁招此断肠魂,种作寒花寄愁绝。含香体素欲倾城,山矾是弟梅是兄。坐对真成被花恼,出门一笑大江横。”诗人并不是真的“恼花”,而是爱花,独坐欣赏水仙花久了,想起洛神仙子的凄美传说,内心恼乱。但最后一句“出门一笑大江横”的壮阔开朗才是题中之义,在生命孤寒的冬天,有清幽美丽的花可赏,有知心友人的宽慰,足以笑看人生沉浮。
在丹青高手们的笔下,水仙以迥然的姿态,表达画家的情志与心迹。陈洪绶曾画《水仙灵石图》,画中仅一株水仙,叶子简练舒展,两三朵水仙绽于枝头,率真可爱。陈洪绶于画中题诗曰:“此华韵清冷,开与梅花俱。却如孤性客,喜与高人居。”在陈洪绶眼中,水仙是野逸孤客,只与高人韵士相往来。
而在金农看来,水仙是尘世之外人,所以“画时不敢着半点尘土也”。在《金农花卉册》中,金农所绘水仙,全幅以淡墨勾染,不着颜色,以彰显水仙出尘超拔之意,清雅可人。
以前,只当水仙是寻常花,不矜贵,好养活。如今年岁增长,水仙的美越发入心入骨。我认为,供养水仙不宜一大盆,挤挤挨挨的。既是仙者,只需一两株,选个雅致的花盆,注入清水,放入几枚鹅卵石,再置于明窗净几间。怀着珍重的情意,静心观赏,等她露出好看的样子,馨香浮动,便是新年了。 (黄雪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