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界新知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总的战略安排是分两步走:从二〇二〇年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二〇三五年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广东作为经济大省,要继续发挥优势,努力在中国式现代化伟大进程中走在全国前列。
推动经济全面转向高质量发展。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一要加大实施扩大内需战略的力度。针对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的三重压力,推出有利于经济稳定的政策,适度超前布局基础设施建设。弘扬企业家精神,不断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坚定不移发展实体经济,深入实施制造业“六大工程”。二要完善现代化经济体系。率先构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进一步优化供给结构,以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推动建设更具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三要率先构建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强化战略科技力量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全面提升创新能力。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着力优化鼓励创新的制度环境和技术基础,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打造全球科技创新高地;强化与港澳创新资源协同融合,全力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
推动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和包容性。要加快形成“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新格局,打造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支点。一是畅通国内经济循环。进一步增强广东在国内大循环中的内生动力和可靠性。以交通基础设施和重大产业投资为先导,引领全省优化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畅通经济循环,形成全省全域参与“双区”建设、“双区”引领带动全省全域发展的区域协同发展格局。二是加快打造更高水平的改革开放高地。强化粤港澳大湾区对外开放综合优势,大力推动与港澳经济运行的规则衔接、机制对接;依托深圳综合改革试点,探索更多创造型、引领型改革举措;推广复制“双区”经验,引领全省优化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三是更好地参与国际循环。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深度对接国际经贸体系,有效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推进更高水平的国内国际双循环。
不断壮大中等收入群体。一方面,实施中等收入群体倍增计划。另一方面,构建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按照提低、稳中、调高三管齐下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思路,全面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完善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基础性制度安排,为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提供有效制度保障。此外,让各类生产要素活力迸发。
促进城乡融合加快发展。一要加快推动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建设。发挥“广清”接合片区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引领示范作用,开展针对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城乡产业协同发展平台、科技成果入乡转化机制、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和农民持续增收体制机制等专项改革。二要健全乡村公共服务设施。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吸引各类人才返乡创业兴业,开展农村人才培训。三要加快农村产业发展。完善多元投入机制,建设一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田头市场,推进“万企兴万村”,推进富民兴村产业发展。以发展精细农业为主导方向,加快建设岭南特色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鼓励农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探索发展股份合作制的新农场模式,为农村发展、三产融合探索更多可操作性的共赢共享模式。
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要高度重视基础设施均衡化,促进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建设信息基础设施,推进5G网络建设,支持粤东粤西粤北气候适宜、能源丰富的地区在符合规划布局的前提下,集约集聚建设数据中心。着力推进卫生事业高质量发展,建设优质高效的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促进我省卫生健康事业走在全国前列。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构建广东特色教育体系。
丰富人民精神生活。首先,遵循市场经济规律,重点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创新生产经营机制,完善文化经济政策,培育新型文化业态,使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其次,切实加强价值引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引领作用;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再次,要重点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促进公共文化服务特色化发展,在丰富人民精神生活上走在前列。
(作者单位分别系广东财经大学经济学院、中国铁建港航局集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