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 A16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中德汽车双向奔赴

从消费市场到“生产车间”再到创新高地,合作中的“中国角色”逐渐升级
宝马集团沈阳生产基地。
北京奔驰顺义工厂
德国车企在中国发力高端制造。

  文/图 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邓莉

  不少德国车企已真正将中国定位为“第二故乡”。近一周,德国企业持续被镁光灯聚焦。本届进博会,德国车企更悉数到场,将展会变成了家乡之外的“主场”,全力展示电气化和智能化成果。

  中德汽车产业合作近40年,历久弥新。如今对这些跨国车企而言,中国已不仅是一个充满消费力的“大市场”,而是产业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动力源泉。中国汽车产业链条上的大小企业受益更是丰厚,在中德之间合作中成长,走入欧洲、迈向全球。

  守住中国市场基本盘

  “德国企业是最早对中国汽车坚定看好的那一批。”全国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表示。事实证明,德企的眼光精准。数字显示,当前中国已成为大众、奔驰、宝马、保时捷等多个海外车企的最大的区域市场。

  在电气化大潮中,德系品牌依然以较大优势成为最受中国消费者欢迎的海外品牌,BBA更长期占据中国豪华汽车市场前三强。德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显示,德国在全球生产的乘用车每三辆就有一辆在中国销售,2021年有27万辆乘用车从德国出口到中国。乘联会的数据显示,今年9月,德系品牌销量同比增长30%以上,截至该月在国内市场份额为21%,市场占比仅次于中国自主品牌。此外,中国新能源车市场主流合资品牌中,大众汽车市场份额占到51%。

  在中国市场的优异“成绩单”,为德国车企打造了坚实的基本盘。据德国汽车工业协会披露的数据显示,德中建交50年以来,德国汽车制造商和供应商在中国拥有350个分支机构,中国成为德国最大的海外驻地。

  “真金白银”加大投资

  近年来,大众、奔驰、宝马、奥迪等德国车企纷纷在中国加大投资力度。奔驰、宝马在本土之外最大的研发分支就在中国。今年10月,大众汽车宣布投资24亿欧元(约合人民币168亿元)与地平线共同成立一家新公司,聚焦自动驾驶领域的技术开发,这是大众进入中国市场30多年来的最大单笔投资纪录。

  除了主机厂,德国汽车零部件厂商也在加大在华投资力度。7月,汽车电子与照明系统海拉在常州的新工厂正式落成,投资额超千万欧元;8月,采埃孚集团宣布计划投资1亿美元,扩建公司在张家港基地的现有业务。早前,该集团已经宣布加大在山东日照、上海安亭等工厂投建与扩大投资。

  德企“真金白银”的投资表明,这些跨国巨头们正在与中国深度“捆绑”,以此助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背后的原因,自然是中国汽车在汽车“新四化”浪潮中领跑。

  “创新高地”——

  德国车企重新认识中国

  “中国不仅已成为梅赛德斯-奔驰非常重要的创新中心,更是全球汽车行业转型的先锋。”奔驰董事会成员唐仕凯如是称。崔东树认为:“中国在加快实现创新发展和绿色发展的过程中,产品技术和产业链快速发展,市场竞争激烈,为跨国车企实现自身科技转型和电动化战略提供了广阔发展空间。”

  资深汽车分析师顾志军表示,下一步中德双方必然将围绕“创新转型”展开更多全方位的合作。如今,能否扎根中国这个世界汽车技术重要的创新高地,是跨国车企竞速电动化智能化赛道的重心之一。

  新布局一:增强在中国的研发能力

  当前,大众、宝马、奔驰等主机厂,以及博世、大陆等供应链巨头,都在持续加大中国本土研发能力。正如宝马集团董事长齐普策所说:“中国拥有全面的工业体系、供应链和人才储备,在很多方面都是全球的驱动力。”奔驰在华更建成了德国以外最全面的研发网络,并在京沪两地分别设立了研发中心,其中后者即聚焦汽车软件和数字化转型。

  新布局二:打造全球车企“中国链”

  顾志军认为,德国车企与中国本土车企的跨界合作将成为未来数年的“常态”。11月6日,动力电池企业欣旺达宣布,控股子公司接到了大众关于HEV项目电池包系统的定点通知。此外,宝马牵手宁德时代;亿纬锂能、戴姆勒与清华大学在可持续交通研发上的合作;宝马与戴姆勒均与腾讯、远景动力分别在云计算、AI、电池供应等领域展开合作。全球版图中的“中国链”正在塑造中。

  新布局三:投资产业链中的初创公司

  越来越多中国新能源、智能化领域的零部件或初创公司,出现在德国车企的投资列表中。如大众集团入股国轩高科后,又与地平线成立自动驾驶合资公司;博世旗下公司在国内投资10家高科技初创企业,覆盖自动化、智能制造、人工智能和半导体等产业链上下游;“大陆集团”入股映驰科技、魔视智能等初创企业,推动自动驾驶、智能化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德国车企的这些投资,也将中国供应商引入全球供应链之中,如福耀玻璃、宁德时代等均是受益者。

  取长补短:中国的数字化,德国的供应链

  与德国车企多年合作,提升了中国企业的技术能力和管理经验。最明显的是,中国的角色已经从简单的“消费市场”,变成了全球汽车产业转型的创新中心,以此也诞生培育了一大批可走向国际的汽车企业和供应商。

  吉利李书福认为,吉利是中德两国经济发展的参与者和受益者的典型代表。近年来,通过深度融合两国汽车产业链供应链,吉利在德国设立路特斯科技创新中心,并与奔驰合作高端出行品牌、与smart组建合资公司。不仅如此,奔驰还与吉利合作开发用于混动技术的下一代汽油发动机,成果可能被奔驰及其在华现有合 作伙伴采用,并用于包括沃尔沃汽车在内的吉利控股旗下的品牌组合。

  “中德汽车产业取长补短。”德国汽车工业协会(中国)副总裁张琳告诉记者。当前中国在新能源汽车,以及数字化、智能化、软件化上产业升级转型上的优势,正可弥补德国企业的短板,而5G、软件、电池等核心技术也借此进入全球汽车巨头们的采购链中,真正走向世界。

  此外,受益于来自两大汽车主产国的创新融合,一些来自欧洲的先进技术也在中德合作交流中,由德国推广到中国乃至全球市场,如德国均胜电子是全球智能化、网联化赛道重要的领跑者,多次参与中国和德国的智能网联行业标准的制定。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总工程师许海东指出,在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的研发上,(海外车企)未来可能会进一步转向中国,其整个供应链也会在中国逐渐形成规模,支撑德国汽车企业在中国的发展。中德也实现在未来交通出行在全球市场上的双赢。

  观察:从“单向输出”到“双向奔赴”

  盘点中德汽车合作近40年,最有意思的是中德企业合作关系的改变。从开始阶段德国在产品、技术、研发上的“单向输出”,到如今通过合资、入股等,中德双方逐步发展到“双向奔赴”,共同利好助益全球化和减碳的方向。

  如今,在沈阳生产宝马iX3纯电动汽车,已经出口到国际市场。这就是中德汽车合作的成果体现之一。正如宝马集团负责人所言,“宝马集团与中国企业的合作是双向的,宝马支持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真正的合作,应该是在互融互促中彼此受益,如此看来,中德汽车的合作将有持久的韧性。

  【中德汽车合作历程】

  1978年,德国大众汽车集团开始与中国接触,同年十月,中国机械代表团访欧,双方洽谈合资造车事宜,拉开中德合作序幕。

  1984年,历经六年谈判,大众汽车以合资的形式进入中国,成立了上海大众。

  1991年,大众汽车在中国的第二家合资公司一汽-大众正式成立。

  1994年,宝马汽车进入中国市场。

  1995年,一汽-大众与奥迪公司签署了《技术转让协议》,奥迪成为首个在中国合资生产的国际高档汽车品牌。

  2003年,华晨宝马成立。

  2004年,北京奔驰-戴姆勒·克莱斯勒汽车有限公司新工厂在北京奠基。

  2009年,梅赛德斯-奔驰成为第一家在中国开设高级设计中心的德国豪华汽车制造商。

  2013年,梅赛德斯·奔驰(中国)汽车销售有限公司与北京奔驰汽车有限公司合并,成立了新的北京梅赛德斯·奔驰销售服务有限公司。次年在北京启用中国研发中心。

  2019年,吉利汽车集团在德国劳恩海姆设立的研发中心目前已正式开始运营。

  2020年,蜂巢能源投资20亿欧元在德国西南部建电芯生产设施及一家电池模组和包装工厂,规划产能为24 GWh。

  2021年4月,“上汽奥迪”品牌亮相,上汽集团与奥迪的合作正式开启。

  2022年6月,奥迪一汽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生产基地在长春奠基。同月,华晨宝马生产基地大规模升级项目(里达工厂)开业;奔驰在中国生产的第400万辆整车(全新EQE)也于北京顺义新工厂下线。

  2022年9月,蜂巢能源宣布将在德国开建一家面向欧洲市场的电芯工厂。

  2022年10月,蔚来汽车在德国柏林发布蔚来欧洲战略,首次将车型卖到德国。

 
     标题导航
~~~
~~~从消费市场到“生产车间”再到创新高地,合作中的“中国角色”逐渐升级
   第A1版:头版
   第A2版: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第A3版:要闻
   第A4版:要闻
   第A5版:要闻
   第A6版:听总书记的话
   第A7版:听总书记的话
   第A8版:要闻
   第A9版:经济
   第A10版:广东
   第A11版:深锐周刊
   第A12版:深锐周刊
   第A13版:体育·闲情
   第A14版:生活周刊·时尚
   第A15版:生活周刊·地产
   第A16版:生活周刊·汽车
   第DGA13版:东莞新闻
   第FSA13版:佛山新闻
   第JMA13版:江门新闻
德系车的下一个五年
中德汽车双向奔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