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值岭南印社成立卅周年庆典而举办的篆刻家作品联展之际,该社副秘书长张厚全的作品引人注目。社长曲斌认为,张厚全的作品气息古典文雅、圆润秀丽、温文尔雅,可谓“圆转妩媚,丰神流动,如春花舞风、轻云出岫”。
在张厚全四十余年的印学实践中,最可贵的是继承了前人学印过程中的精髓:印宗秦汉、以书入印、印外求印。
张厚全的“以印求诗”,表现在他选择经典的诗词作为入印的内容。虽只三言两句,却能抒情言志。正因为闲章中蕴含着丰厚的文学资源,所以张厚全在操刀治印前,把印文的“词儿”放在首位。在他看来,词儿好,石头好,刻工又好,才能是“品才兼得”的上等篆刻艺术品。
一首精练的好诗,应该是内容的丰富与表现艺术洗练的统一体。篆刻也是一样,正如他跟我交谈所说,诗心造印的创作思维,应该是从文字内容到形式,又从形式回到文字内容。在他看来,内容起着相当的重要作用。欣赏他的印作,内容非常丰富,文学味十足,如:野客云作心、梦里不知身是客、望美人兮天一方、砚田乐事、修身如执玉、无言独上西楼、庭中无俗客、往来无白丁、美人月下舞罗衣等等。他所创作的印文多从古典诗词及先贤佳句中撷取。人们观其印、品其字,主要还是从印文中联想其中的意境。
张厚全的印章,具有较强的构成意识。有的笔画略施倾泻,呈不均匀分割状态。有的字省略字体组成部分,强化突出几何形交叉笔画。有的字构成锐角,有的模拟直三角、半圆角,构成对比呼应。他的篆刻作品有的打破汉印的均匀布局,具有不平衡的空间分割,印面文字相互突破,然后采取留白、变形、夸张而施以巧妙安排,呈现灵动浪漫的诗情画意。从他的《何处不相逢》《曾为梅花醉不归》《三更灯火五更鸡》《留我花间住》《云散一溪烟》等作品中,可以看出他的章法特色:一是平中寓奇。平衡是章法构成中的一个审美原则。严格意义上讲,篆书没有点画,只有线条。它拥有两个特点,一个是它的线条比较长。相对隶书和楷书,篆书的线条是走得最长的,在一笔之中,虽然可以有五次或更多的转折,但始终不提按,也不顿挫。另一个特点是圆,起笔和收笔往往是圆实的,它把力度包括在线里面,不让线条过分地张扬。
在张厚全的作品里,平衡是结构构成的一个重要审美原则。每方印章平衡与否,取决于字体的需要,取决于这方印章的整体需要。因而,字体的摆放、线条的组合是平衡的元素。在创作《江山多娇》,他采用一方长条印,并刻出一道上部略窄下部略宽的椭圆形边线。治印时,江字边旁紧贴着边线,山和多用金文上下设置,颇像连绵的山峰和山凹,最后一个娇字,则均比上述三个字要大许多,似乎要托起它们仨。乍一看,这四个字,好像是个座山体。这种有比较的平衡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篆刻元素随机构成的,其实也是视觉平衡艺术。这种视觉平衡其根本是力的较量,而力的较量主要来自人的平衡感觉或人对秩序的要求。张厚全深谙此道,展示了一种非常正宗、非常师古的平衡艺术体现方式。因而他的篆刻作品章法平正巧妙,线条变化丰富,如同一篇篇静谧而秀美的随笔,不作山盟海誓、不作声嘶力竭,作品娓娓道来,隽永悠长。他在作品中营造出来的平衡关系,不但做到印从书出、印从石出,更能做到印从道出,人与印融为一体。二是突发奇想的险绝法。作为“印人”的他,自觉不自觉地找到一种与自身情感相适应的形式,而这种形式最终以强化情感表现出来,如《花动一山春色》,他设计三行,花动、一山、春色。动字右边破边、透气灵动;一山放置中间正边位置,留出三分之一的空白,使整个印章“奇趣乃出”。
张厚全的刀法从技到艺。他以刀代笔,侧重刀法对笔意的表达,深入研究把刀的力度体现在篆刻作品的点、线之中,并征服石性,使点、线呈现出书法的写的意味,从而形成了自己的“印从书出”出己意的刀法个性风格。他秉承浙派和苏金海老师的技法,即执刀如执笔、转石不转刀、印款大小字,只用一把刀、由外往里刻。尽管《篆刻针度》一书总结刻刀法有13种之多,但在他看来,常用的刀法无非切刀和冲刀,以及切、冲混用法。张厚全刻印以冲刀为主,如《九州日丽》,他以狠辣的冲刀一刀而过,刚劲有力、崩裂自如,使之苍劲爽朗。看他的刀法,大印不臃肿,小印不小气。我认为他把握了三个字:稳、准、力。所谓稳,不仅是执刀要稳,更重要的是心态要稳。心态稳主要体现在心静与定力上。所谓准,他手执刻刀,刀锋入石和用刀的角度与速度要准确,主要来自他对刀性的理解、对刀钢质坚韧度、刀口的锋利等自然属性的了解。还有对“刻”的刀感。同时,还来自他对石性的了解,不同产地的印石,有不同的石质。这些石质的纹理和密度是不一样的。不同石质在受刀时所反映出来的脆糯性是不尽相同的。所谓力,是指印石表面刀石之间的砥砺产生的力度,深层即为心力。
张厚全在继承传统刀法的同时,对篆刻刀法进行了深入思考和大胆实践。既然篆刻是一门独立的艺术,那就应该用刀法直接发挥刀石韵味,即“印从刀出”。在他近年的创作中不仅充分展示了刀法的自然之美,还传达了作者的抒情之怀。
张厚全有一个梦想,希望自己的金石能堆砌出高高的一座山。我愿他美梦成真。
尹广(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艺术评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