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 A18版 上一版  下一版

斫琴名家陈一民:
制琴授徒 声声不息

陈一民正在绘制琴式。(受访者供图)
陈一民(受访者供图)
陈一民制作的古琴“古冈”

  近日,在广东省博物馆刚刚结束的《大音希声》古琴艺术与文化展中,“松石间意”“彩凤鸣岐”“天蠁”“戛玉”等历代名琴缤纷登场,向观众展示来自千年之前的魅力。正如古人所言“琴为心音”,一弦一柱之间,往往蕴藏的是抒怀修心的文人之声,或高山流水般的知音之意。

  制作古琴又叫斫琴,在古代,文人不仅弹琴、藏琴,同时还会参与琴的制作,斫琴也是文人雅事之一。古琴艺术在当代的存续与发展一直备受关注,而在这次的展览中,不仅展示了当代著名斫琴师王鹏、茅毅、陈一民所斫制的古琴,还增设了一个古琴斫制空间,向大众展示古琴的制作过程。

  作为我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古琴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且早在2003年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也是唯一入选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中国民族乐器。而为推广岭南古琴制作,陈一民一生都付出了极大的心力。斫琴技术传承难在哪里?如今又有哪些创新?记者为此采访了陈一民。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程依伦(除署名外)

  谈缘起:师从岭南派“一代宗师”

  陈一民师从岭南派古琴“一代宗师”杨新伦。早在秦代,中原琴艺已传入岭南,至汉代逐渐在广州兴起,此后就出现了南北朝时期的侯安都,五代十国时期的陈用拙,明代的陈白沙、邝露、陈子壮、陈子升等一批有名的琴人。清代道光年间,以黄景星为代表的岭南琴派开始形成且声名渐显,随后云志高、何洛书、郑健侯等众多有影响的琴人相继而出,现当代代表人物则有杨新伦、谢导秀等。

  宋室南迁,将中原文化带到岭南,特别对广东的琴学发展带来极大的影响。在几百年的传承与发展中,岭南古琴在曲目、音乐结构、音色及演奏技法等方面形成了独特的风格,代表作品有《水东游》《碧涧流泉》《渔樵问答》《神化引》等,具有古朴、刚健、爽朗、明快的特点。

  广州日报:您与杨新伦老师相识之初就同意了学习斫琴,当时经历了哪些心理过程?

  陈一民:1984年,因朋友要买古琴,我在寻找古琴的过程中认识了杨新伦老师,在与杨老首次交谈中,他得知我有木工技术,当场拿出一张无名绿色八宝灰仲尼式古琴,问我是否能够按模样制作一个护轸。当时我觉得不难,就答应帮杨老做。第二天我将仿制的护轸拿去给杨老看,他看完很高兴,夸我做得好。那时杨老有很多破损老琴没有精力进行修复,于是他就拉着我做老琴修复。从此我就开始给杨老修琴和学习斫琴。

  谈难点:斫琴技艺传承主要在于人

  古琴的制作可以分为木工和漆工两大环节。整个古琴的制作过程繁琐而费时,受限于种种因素,曾经斫琴技艺的传承颇为困难。为了能够留住这项技艺,陈一民不遗余力地授徒和传播斫琴技艺。

  如今,陈一民一共有40多位徒弟,目前正在学习斫琴技艺的有16人,已经出师并坚持以斫琴为主业的有3人。

  广州日报:之前杨新伦老师所面临的斫琴技艺传承的难题是什么?

  陈一民:杨老面临斫琴技艺传承的难题是人,当时跟杨老学弹琴的人多,但学斫琴的人没有。一方面是学的人要懂木工,还要能够忍受大漆的过敏之苦。当时会接触到古琴的基本是学音乐做艺术的,这要求对他们来说较难;另一方面,这是纯粹作为手艺来学习的,那时候没法凭斫琴谋生。

  现在的传承也有些相同,但门槛降低了不少。一方面因为木工工具的进步,让大多数人都能够轻易上手;另一方面,现在学习古琴的人也多了,不少人也有意愿学习如何斫琴。

  广州日报:您此前在收徒的过程中有什么标准?

  陈一民:我收徒弟的首要标准是要会弹古琴、热爱古琴,这样才能懂得古琴的韵味,才能够斫出一把好琴,并且能够把技艺传承下去。

  广州日报:手工古法斫琴的产量相对较低,如何鼓舞斫琴师坚守这一使命?

  陈一民:学斫琴的大部分人都是弹古琴的,要想让斫琴师能够坚持下去,从内在来说,首先还是要唤起斫琴师对于古琴的热爱,发自内心地喜欢古琴,这样才有最根本的内驱力。从外在来说,一方面多培养一些斫琴师,在斫琴工艺上多一些指导,降低一些难度,让斫琴师有信心、有能力做好琴;另一方面就是希望能够有一个比较好的市场环境,让斫琴师能够将自己的作品卖出去,有一定的经济基础来支撑斫琴。当然,往更高的方面来说,就是树立起斫琴师的文化传承意识,自觉地将斫琴艺术传承下去。

  谈传承:古琴文化传承需要多种形式

  大音希声,声声不息。如今,每一位曾师从陈一民的斫琴师,也同样在不遗余力地推广古琴艺术文化。除此之外,岭南派斫琴师也十分注重通过斫琴展、古琴乐器展等方式,在斫琴技艺、斫琴作品方面与其他地区的斫琴师进行交流。同时运用各类现代技术促进斫琴技艺的传承与发展,如运用VR、AR、短视频等技术,将斫琴技艺的一些关键流程与工艺通过数字化的方式保留下来。

  广州日报:如今不少高校都开设了古琴专业,但是报名的人数却没那么多,应该如何去应对?

  陈一民:一方面可以加强学校的传统文化教育,把古琴艺术纳入学校音乐普及教育的内容,让更多学生能够了解和认识古琴;另一方面可以发动古琴研究与普及机构,多开展一些古琴进校园等推广活动,让更多的学生和年轻人接触到古琴。

  广州日报:您觉得古琴文化传承存在哪些制约因素?

  陈一民:对于学琴者来说,不仅需要一定琴技,更需要一定的文化修养才能弹好。古琴的风格清微淡远,对于听琴者来说,则需要一定的心性修养才能听得进去并接受。现代社会生活呈现出的快节奏,导致古琴向大众推广存在难度,相当程度上也制约了古琴文化的发展。

  广州日报:借助现代技术,古琴文化传承是否有了新形式?

  陈一民:现在已经有很多技术可以更好地促进斫琴技艺的传承与发展。首先还是要先保护,运用VR、AR、短视频等技术,将斫琴技艺的一些关键流程与工艺通过数字化方式保留下来。然后借助这些技术在传承方面进行创新,比如把斫琴流程通过微课的方式进行教学,这样可以更为快速而广泛地弘扬斫琴技艺。又比如建立斫琴交流平台,请斫琴名家入驻,可以互相进行交流。还可以将一些传世名琴的数据进行数字化处理,让更多的斫琴师可以借鉴进行斫制等。

 
     标题导航
~~~“60后”每年超2000万人退休 带娃、返聘、接纳新事物……初老生活多姿多彩
~~~
   第A1版:头版
   第A2版: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
   第A3版:喜迎二十大
   第A4版:听总书记的话
   第A5版:我们这10年⑥
   第A6版:我们,奋斗!
   第A7版:我们,奋斗!
   第A8版:我们,奋斗!
   第A9版:我们,奋斗!
   第A10版:我们,奋斗!
   第A11版:我们,奋斗!
   第A12版:要闻
   第A13版:非凡十年 广州答卷
   第A14版:要闻
   第A15版:闲情
   第A16版:经济
   第A17版:深锐周刊
   第A18版:深锐周刊
   第A19版:生活周刊·地产·时尚
   第A20版:生活周刊·汽车
   第DGA17版:东莞新闻
   第FSA17版:佛山新闻
   第SZA17版:深圳新闻
   第JMA17版:江门新闻
“新老人”脸谱
斫琴名家陈一民: 制琴授徒 声声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