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精神卫生日
10月10日是世界精神卫生日,今年主题是“营造良好环境,共助心理健康”。广东省精神卫生中心主任、广东省人民医院精神卫生研究所所长贾福军昨日接受媒体采访,为日常心理健康领域常常存在疑惑与认知错误的“小问题”做解答与勘误。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何雪华 通讯员粤卫信
问:要培养孩子的自信心,能经常表扬孩子聪明吗?
答:建议多鼓励后天的努力
经常使用“笨”和“聪明”这样的词语,有可能成为孩子身上的标签,让他们误以为考试是为了展示自己聪明,学习是为了做给别人看或向别人证明自己的能力。由此,他们就可能会使用一些投机取巧的方法来证明自己。如果在考试中很难获胜,那他们可能会采取避免失败的策略,如考试来临前疯狂玩游戏而非去学习,想以此告诉他人,失败是因为他们不屑做罢了。与“努力复习却失败了”相比,因“不复习而失败”更能自我安慰,忽悠别人。
问: 晚上失眠的人,白天应该多补觉吗?
答:会打乱睡眠节律加重失眠
白天“补觉”并不能改善失眠症状,反而会打乱正常的睡眠节律,从而加重失眠。人体的睡眠-觉醒节律受生物钟调控,正常健康状态下,有着相对稳定的规律。“补觉”,不管是白天长时间的“小睡”还是夜晚过早地卧床“早睡”,都可能引起睡眠-觉醒节律的紊乱。
问:睡前少量饮酒有助于提高睡眠质量吗?
答:可入睡快一点但有后果
酒精能够诱导睡眠,缩短入睡时间。不过,饮酒一段时间后,随着体内酒精被慢慢代谢出去,酒精对人体的镇静作用也会随之降低,这使得人在入睡不久后清醒过来,造成半夜睡得不深、睡眠一直断断续续。其次,睡前喝酒会扰乱正常睡眠周期,干扰正常的睡眠规律,降低整体睡眠质量,导致白天嗜睡、注意力不集中、思维变得迟缓等。
由此可见,靠少量饮酒帮助入睡并不是一个好方法。
问:突发事件造成心理危机,哪些办法可用于自我心理调适?
答:常用心理调适方法有四种
突发事件可能对人的心理健康产生影响,造成心理创伤或危机。这种强烈的痛苦感会使个体回避发生事件的场所、线索和记忆,但这些事件会反复地、控制不住地出现在脑海中,让人感觉无处可逃。这时,人会出现睡眠、注意力、记忆力方面的失调,并伴随相应的一些情绪、认知、行为的变化。
如果个体在面对突发事件后感觉不适,该怎样做呢?呼吸放松法、“蝴蝶拍”放松法、“安全岛”放松稳定训练、正念减压法是常用的自我心理调适方法。如果无法依靠上述几个自我心理调适方法缓解心理危机,就应该寻求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专业人员的帮助与疏导。
问:他/她平时总是笑脸迎人,怎么会患上抑郁症?
答:“微笑抑郁”外表看不出来
一位女性最近讲述了她丈夫的故事:她的丈夫生前是一个温柔善良、热心、工作能力强的人。一个看起来家庭幸福、工作顺利的人却在一个深夜从顶楼一跃而下。在他去世后,他的精神科病历单以及他手机中写满内心煎熬的备忘录才被发现:原来这个平时笑脸迎人的男人背负了那么多的痛苦和压力。
有时候一个人是否患有精神障碍,是很难看出来的。很多患有精神疾病的人会用微笑和乐观掩盖自己,他们可以正常地社交、工作,但并不代表他们真的快乐。如果处在“微笑抑郁”的状态,可以寻求专业机构和心理治疗师的帮助。如果发现身边的人正处在“微笑抑郁”的状态时,也请伸出援手。
问: 使用网上的心理问卷,可以诊断精神心理疾病吗?
答:专业人员方可临床诊断
大多数人都做过所谓的心理测验:“测一测你的抑郁程度”“性格测试”“测试你的人际关系”“测试你是哪种气质类型”等。但这些测验大多是为了吸引人们的眼球,获得点击率。一个人是否有精神心理疾病,不是靠网上的问卷测出来的,而是由专业人员诊断的。心理疾病的诊断需要精神科医生等专业人员收集各种信息做出诊断。心理测验的结果对诊断个体心理健康水平具有辅助作用,可以为临床诊断提供参考。人的心理活动是复杂的,无法单凭一个心理测验结果就下定论,心理测验是一种工具,服务于诊断,临床诊断需要综合其他评估信息才能做出。
●心理健康是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身心健康密切关联、相互影响。
●适量运动有益于情绪健康,可预防、缓解焦虑抑郁。
●出现心理问题积极求助,是负责任、有智慧的表现。
●睡不好,别忽视,可能是心身健康问题。
●抑郁焦虑可有效防治,需及早评估,积极治疗。
●服用精神类药物需遵医嘱,不滥用,不自行减停。
●儿童心理发展有规律,要多了解,多尊重,科学引导。
●预防老年痴呆,要多运动,多用脑,多接触社会。
●要理解和关怀精神心理疾病患者,不歧视,不排斥。
●用科学的方法缓解压力,不逃避,不消极。
——《心理健康素养十条》(国家卫健委编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