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 A4版 上一版  下一版

莫再被考研“协议班”忽悠了

  在考研热的带动下,各类高价培训班纷纷上线。一些机构推出所谓的“协议班”,收费动辄三五万元甚至六七万元,声称考不上可退费。然而,“过来人”发现,退费远比想象中要困难许多。(9月29日北京日报客户端)

  所谓协议班,即培训机构与学员签订协议,学员若未进目标院校复试,会有一定退费。天上竟然真的掉馅饼了?其实,“馅饼”里面包的还是陷阱。细读媒体报道,会发现“协议班”有三大特点。其一,收费超贵。如某培训机构推出的VIP线上一对一全科协议班,普通类收费达66800元。其二,质量没谱。有学员表示,其参加的协议班在宣传时号称讲课的是名师,但上课时发现,所谓名师多是录播课,跟网上能搜到的视频资料没有多大区别,有些上直播课的“就是照本宣科,内容特别水”。其三,退费不易。耗时长是常事,还有众多退费附加条件,甚至有培训机构直接“杳无音讯”。

  正如“过来人”所说,协议班就和保过班一样,是培训机构瞅准考生急于出成绩的心理,用来忽悠考生的噱头。此类“忽悠”的存在,不仅将损害考生权益,而且也会让整个考研培训行业误入歧途。而要整治这些乱象,须标本结合。先看治标。《广告法》早已明确,教育、培训广告不得含有“对升学、通过考试、获得学位学历或者合格证书,或者对教育、培训的效果作出明示或者暗示的保证性承诺”。也就是说,“协议班”“保过班”在法律上是不允许出现的。有关部门要加强对考研培训市场的监管,发现违规宣传违法行为,要依法及时查处,让培训机构不敢有侥幸心理。与此同时,也要加强对考生的正向引导,帮助他们理性甄别培训机构,并学会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说到治本,需要扭转的是“应试考研”。目前,在研究生招生中,虽然实行初试(笔试)+复试,且在复试中学校也会考察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学术潜能,但总体而言,笔试成绩是否优异仍至关重要。在某些培训机构的推波助澜下,研究生考试逐渐出现应试化倾向。若不及时将其扭转,将会对研究生生源质量造成影响,长此以往,亦会影响研究生教育质量。因此,要加快推进研究生招生改革,防止“唯分数”,更多地关注学生在本科教育阶段的综合表现及学术潜质、创新能力,让研究生教育回归本位。                 (胡俊)

 
     标题导航
   第A1版:头版
   第A2版:喜迎二十大
   第A3版:要闻
   第A4版:评论
   第A5版:要闻
   第A6版:要闻
   第A7版:穗月留声
   第A8版:要闻
   第A9版:要闻
   第A10版:经济
   第A11版:广东
   第A12版:大湾区观察
   第A13版:都市新闻
   第A14版:文化·体育
   第A15版:健康周刊
   第A16版:教育周刊
   第DGA13版:东莞新闻
   第DGA14版:生活圈
   第FSA13版:佛山新闻
   第ZSA13版:中山新闻
见贤思齐,对标先进改革创新
织密交通网,发展更给力
“青少年模式”,好经别念歪
莫再被考研“协议班”忽悠了
电子烟告别“野蛮生长”
让网络辟谣跑出“加速度”
绿色低碳成简约生活关键词
新职业需要“人才孵化”护航
潮玩文化,潮在何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