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发布的《2021中国网络文学蓝皮书》提到,2021年,网络文学IP改编影视剧目超过100部,在总播映指数前十的剧目中,网络文学IP占六成,主要集中在爱情和古装题材;此外,网络文学改编动漫成为国漫主力,2021年改编30多部,占全年新上线动漫的50%左右。
多年来,优秀的网络文学IP多元转化,已形成全方位的“放大效应”,对出版、影视、游戏、动漫、有声、衍生品及线下业态等下游文化产业的贡献进一步提升。一直关注网络文学创作发展的学者、中央民族大学文学院讲师李强认为,随着更多新人进入网络文学创作和阅读,已有的类型可能会更加精细化,带来新的文化元素,催生新的潮流。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丹
“写网文起点不高,但重在坚持”
“如果把纸质出版的网络小说算上,我是在中学时开始看的。真正在线上追更小说是在大学了,印象最深的是追《盗墓笔记》。”李强告诉记者,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的不同在于其大众文化特征更鲜明,以读者为中心,在文化资源上与电影、电视剧、电子游戏的联系更密切,娱乐性和故事性更强。“一些网络作者在有意识地学习写作技能时,看的往往是编剧技巧之类的书,而不是传统文学作品。”
李强认为,要成为一名网络文学作家,最重要的就是持之以恒的精神和不断学习的能力。“网络文学创作的门槛相对低,不少人的文字功底其实一般,他们在看了一些小说或影视作品后觉得不满足,便自己开始创作,边写边学。网络写作起点并不高,但只要能够坚持下来的都会有提升。读者会直接反馈在点击和订阅数据上,迫使作者做出调整,而文学网站的编辑也会与作者沟通,提供一些帮助。”
李强表示,职业化的网络文学创作还是很辛苦的,身体健康也算是基础条件。“网络小说连载更新强度不小,有的人写着写着身体就垮了。能坚持下来的,也是对自己的健康管理较好的人。”
“优秀创意改编后传播更广”
2015年被称为“IP元年”,纸质出版成为网络文学“IP开发”的一个环节。一些书商和出版社建立文学网站来吸收、培育网络类型小说。
李强认为,网络小说改编成网络剧的意义重大,因为网络小说本身就是在网络空间产生的,网络剧能够更好地反映网络小说的“网感”——也就是网络空间的文化特性。
“除了纸质出版以外,像影视、电子游戏、剧本杀、广播剧等也都是网络文学‘IP开发’的重要途径。这些改编形式各有所长,受众也不同。”李强告诉记者,像近年来受欢迎的由网络小说改编的网剧如《庆余年》《司藤》等,大多是十几年前就已受欢迎的网络小说。“当年也有许多人想改编,但只有几部改成功了,中间这十多年的时间差可以看作是影像、游戏等文化工业的发展水准与文字创意之间的差距。也就是说,我们可能有了一流的创意故事,但当时还没有一流的文化工业体系来实现它。网络文学之所以能够走在前面,就是因为它是依托于文字形式的艺术,生产传播的成本较低,能够吸收很多优秀的创意,这些创意如果放在影像、游戏等形式中,可能传播就会更广。”
网文“IP热”终会回归理性
最近热播的《星汉灿烂》《苍兰诀》等网剧受到了网友追捧,是网络小说改编成为“大热IP”的典范。
“小说改编之后与作者和读者心中形象有区别是很正常的,影视剧的受众群体与小说读者有重合,但整体来说范围更广。”李强认为,在改编时,影视作品有自己的表达形式,有时候删掉原著小说中的个别人物角色和支线情节都是必要的。“大部分成功的改编是要对原著进行调整的,让线索更紧凑,砍掉支线故事和次要人物,让影视观众更聚焦于中心线索。作者也希望自己作品被更多人看到,改编的时候不改变原作的精神气质就可以。”
在李强看来,那些失败的改编案例,常见的问题是编剧自己不理解网络小说的内涵,要么是把原著的创意给抹掉改成很无聊的旧故事,要么是对网络小说的认识肤浅,认为改编就是要做得非常浮夸。“还有的改编失败是作品之外的因素影响,例如演员的演技水准等。”
他表示,网络文学的“IP热”现在其实已经降温了,炒得太多最终还是会回归理性。“现在可见的趋势是,更多新人进入网络文学创作和阅读,已有的类型可能会更加精细化,带来新的文化元素,催生新的潮流。像网络现实题材作品也在发展,但需要读者慢慢去认可。”李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