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文学作为网络信息时代的文学创新类型,不仅传承了中华传统文化和中国古典文学基因,在历史与现实的映照下,网络文学作家凝心聚力于创造性转化,使作品的思想内涵、艺术品质得以蜕变升华,并向全世界广泛传播。今年以来,由网络小说改编而成的网剧《星汉灿烂》《苍兰诀》等受到网友们追捧,也成为网络文学“大热IP”的典范。
日前,记者采访了多位广东网络文学创作不同时期的“大咖”,讲述他们眼中的网络文学发展之路。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丹
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丹、陈忧子
数据:
据《2020年度中国网络文学发展报告》《中国网络文学国际传播发展报告》:
截至2020年,我国网络文学用户规模超4.6亿,创作家群体累计超2130万人,大量“95后”“00后”涌入;
中国网络文学共向海外传播作品1万余部,网站订阅和阅读App用户达1亿多。
网文萌芽于BBS,曾是年轻人的“小众爱好”
网络文学在广东的萌芽,往往以2000年作为一个里程碑式的标记,“广东网络文学的萌芽时期,奔放、残酷且充满野性。” 中国作协会员、广东省作协会员、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荆洚晓说。
“2000年春节前后,我开始写《鱼龙变》,当年的网络作家主要靠爱好写作。”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广东省作协会员魏岳回忆,他当年每天下班后就写五千字的连载,发布在西陆、龙的天空等BBS(网络论坛)上,作品当时被武侠迷所热捧,2001年更获得繁体出版。
魏岳告诉记者,如今创作早已经商业化,从起点中文网起步的阅文集团在香港上市,字节跳动旗下的番茄小说免费阅读平台正如火如荼,写网文从当时的“小众爱好”变成了很多人养家糊口的工作。
魏岳表示,在创作条件方面,现在可以说是“最好的时代”。“我写的是架空历史的武侠小说,当年需要明史的背景资料的时候,搜索起来就很痛苦,网上的资料非常匮乏。不像现在电子书和各种研究论文,还有研究很深入的达人可以问,获取知识的成本大大降低,极大方便了写作。”
他表示,圈内认定的网文主流基本就是长篇小说, “从我个人角度看,网络文学很少写过去,写伤痕,幻想和热血的东西多一些。这和作家的年龄层有关,都比较年轻。”
“关键帧”时期—— 写作阅读群体壮大,开始会员制收费阅读
在荆洚晓看来,网络文学在广东的发展中,2005年到2008年往往被视为很有代表性的区间,或者说是“关键帧”。
2002年,荆洚晓开始在天涯社区进行小说创作,他选择的类型是悬疑推理,所创作的系列推理小说首篇《上镜》,当时一经发布就受到读者喜爱及追捧。
荆洚晓认为,在“关键帧”前后,整个网络文学的生态环境开始变得有序化:基于网络的创作和阅读氛围而形成的读、写群体不断壮大发展;会员制收费阅读的尝试;开始让网络文学摆脱只有通过实体出版才能盈利的单一渠道。“相比之前,这是一个充满着希望的时期。”
他介绍,在这个时期,广东网络文学领域里许多富有才华的创作家开始投身创作行列。“没有人过于介意学院派或自由派之间关于故事结构和述事的差别;普遍上也不存在魔幻现实主义、意识流或是超现实主义的‘歧视链’;而幻想题材与考据严密的现实题材在受众群体里也并没有太明确的分野。”荆洚晓告诉记者,从这个时期的作品可以发现,广东网络文学中相对优秀的创作家们开始有意识地跳出了传统类型小说的桎梏,去探索和谋求自己的征程。
作家阿菩:写网文“太好玩” 每写完一章都身心愉悦
中国作协会员、广东省作协副主席阿菩,本名林俊敏,便是在这段“关键帧”时期发展成长起来的网络文学作家。
阿菩的处女作《桐宫之囚》于2005年首发的时候,便获得不少当时网文评论者的青睐;时隔多年后该作更名为《山海经密码》出版登上了畅销榜,进而在2013年获得第九届广东省鲁迅文学艺术奖,这是传统文学界颁给网络文学的第一个官方的、省部级的奖项。
“我当时其实是想做网文方面的研究,但要接触其他的网文作家,自己也需要有作品和他们交流吧,所以我自己就写起来了,没想到一进去就不复返了。” 阿菩回忆,当时觉得写网文“太好玩了”,以至于把他本来的学术目的都给忘了。
他告诉记者,晚上10点左右回到家, 10点到12点这段时间写东西,每天如此。刚开始每天能写一两千字,后来能写三四千字。“当时没有把写作当作是兼职,而是一种娱乐消遣方式,也不觉得累。” 此后,由于有了签约,阿菩每个月还能有几千元的收入。
“写网络小说能赚钱这件事吸引力还是挺大的。但除了钱之外,更重要的是在精神方面的反馈。”阿菩说,由于他的兴趣就是写作,每次他写完一章网文,都会感觉到身心非常愉悦。
网文作家每3~5年“更新换代”
“原来写小说的人少,现在基数多了10倍不止。”阿菩说,除了头部已经“出圈”的作家外,一般每3到5年就会更新一批作家,如果没有及时“出圈”,可能面临的就是下一批人的“天下”了。他不无感慨地说,如今和他同期的网文作家也没留下多少了。
魏岳表示,写网文入门简单,但想要出彩不容易。“一根网线,一台能打字的电脑就是基础物质条件,有初中文化程度的文字能力就可以创作并发布作品。但是绝大部分作家的第一部作品是没有任何收入的。这时候多数人往往就放弃了,所以刚开始写网文最好先有一份稳定工作作为‘锚点’,毕竟现实生活始终是第一位的,坚持下来不容易。”
魏岳表示,对多数网络作家而言,流畅地讲故事的能力是最重要的,这可能需要百万字以上甚至更久的写作训练。从网文编辑的角度,他比较喜欢故事节奏非常快的作品,“就像电影一样几分钟一个爆点,这是手机阅读作为主要载体导致的必然结果,读者很多都是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在公交地铁上看两眼,那作家就必须顺应这点,尽量写短句,浓缩并精炼小说的节奏才能吸引读者。”
出版、改编网剧……卖IP版权让作品价值最大化
魏岳表示,从编辑角度而言,写历史、写都市、更贴近生活叙事的作品更容易被改编而成为“大热IP”。
广州的女作家阿兰(化名)和朋友一起合作兼职创作了一部都市情感类的小说, 共50多万字,受到了不少粉丝追捧。随后有影视公司看中了这部小说,购买下版权后拍摄了一部网剧。
与大部分“90后”网文作家相比,阿兰今年40多岁,但依然能够收获“90后”甚至“00后”粉丝,她认为,这可能和人生阅历有关,但更重要的还是靠知识和智商。阿兰认为,现在网络作家靠卖IP更能够实现作品的价值。
“那些玩票性质的网文作家,有的赚了网站提供的每月几百上千元的全勤奖就已经很开心;如果是头部的‘大神’作家,就会有各类不同渠道、改编、订阅的收入。”荆洚晓表示,有的作家单纯靠读者打赏分成,收入也可能很高。
一位作家告诉记者,目前中腰部作家的IP版权卖给影视公司大致水平在50万元左右,至于那些头部作家,则至少在两三百万元。而对于那些成名较早,并且其网文已经出版的作家,也会有相应的版权收益。
不断“更新”沉淀:有作家坚持日更1万字
“现在一本书开书到结束,作家基本不会有空窗期,要想有流量,一天可能要更新一万字,有事情想请假也最好预先有一些存稿定时发布。”魏岳说,如果作家断更一两天,以大数据为主的AI推荐可能就不再安排版面推荐其作品。
阿菩介绍,国内有一些网文作家能够坚持每天1万字左右的更新,一部小说大概更新两三年,就有600万~800万字。“我这几年电脑里大纲和故事人设都有几十个,但都没真正动笔。”如今,他更多时候是从编辑和读者的角度在看书选书,一周可能要读上百万字。
荆洚晓介绍,实际上在每位文学创作者的文学版图里,都有自己的精神“故乡”,它与创作者的成长、记忆紧密相关,甚至可以说这种精神上的“故乡”,孕育了创作者的灵感。“当其笔力成熟之后,故乡里每一棵树、每一条河流、每个路过的人,都会自然而然地在作品中流淌而出,扑面而来。”他表示,近年来广东的网络文学创作,随着时间的沉淀和作者自身的成熟,也日益呈现出浓郁的地域文化色彩。
网文出海,是中国价值的传递
不久前,《大国重工》《大医凌然》《复兴之路》等16部中国网络文学作品首次被收录至大英博物馆中文馆藏书目之中。这些作品既囊括了科幻、历史、现实、奇幻等多个网络文学题材,也涵盖了网络文学20余年从初期到当下的经典作品。
“时代一直在进步,网文也是,从内容生态上,网文出海远比当年成熟。”魏岳说,现在把网文作品翻译成外文,输出一批精品小说给海外读者,扩散中国的文化影响正逢其时。
“网文出海是非常好的一件事,它体现了艺术无国界的本质。”荆洚晓说,网文出海就目前来看,对于普通创作者而言可能收益不一定那么多;但从长远来看,那必然是新的出路,也是创作者所期望的出路。“这不单单只是某个IP、某部网文获利,而是一旦网文出海的规模起来了,海外受众多了,那就是一种中国价值的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