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 A6版 上一版  下一版

走过不惑,表情包依然年轻

  这几天,表情包迎来了自己的40岁生日。从1982年卡耐基·梅隆大学的法尔曼教授创造的“:-)” “:-(”,再到拟人化的Emoji表情,再到如今大开脑洞的各种GIF动图、图片表情。在线上交流深度融入生活的当下,表情包似乎已经成为“沟通之盐”,因为太多习以为常,一旦缺少,便会感觉每一句话都有难以启齿之感。(9月21日《中国青年报》)

  或许法尔曼教授也没想到,自己一时兴起创造的两个分别代表玩笑与严肃的符号,从此打开了互联网表情包的大门。

  专门研究非语言符号的艾伯顿·梅热比曾经提出一个公式:沟通双方互相理解 = 语调、语速(38%)+ 表情、姿态(55%)+ 语言内容(7%)。从这个公式中可见,在情绪表达与理解中,语言内容所占的比例并不高。反倒神情、语调是情绪传递的关键信息。简单来说,你说了“什么”不重要,“怎么说”才是更重要的。比如现实中好友之间的“阴阳怪气”调侃,就是将正常的句子,不正常地说出。

  这些能够极大丰富交流、准确表达情绪的语气、表情,正是线上文字交流所不具备的。表情符号或表情包的出现,填补了构成上述公式成立的空缺,这就不难解释为何我们越来越离不开表情包——在某种程度上,它正是我们在互联网虚拟世界交流时的表情。

  经过多年发展,表情包早已从简单的符号,进化为图片、图像、图文甚至泛影视化等各类表情包。越来越系统且专业的表情包,其实在一定程度上已经不再是交流的辅助工具,而是一种特殊语言。尤其身处“视觉文化时代”,看图说话明显比分析上下文容易得多,表情包拟人化、拟真化等优势得以体现。同时,依附互联网而生的表情包天然自带即时性和便利性的特征。即便你我天涯各一方,只要屏幕前的你发来一个俏皮的表情,我也能立刻感受到你的情绪。既简单明了,又直抒胸臆,这样的表情包怎能让人不爱呢?

  当然,表情包走向语言化的趋势也应辩证看待。不可否认,表情符号与表情包的出现,减轻了纯文字表达的严肃感与枯燥感,让我们能够在网络世界中更自由、活泼地表达自己的情感与情绪。可是也应看到,表情包因自身发展的无序性,也容易异化为情绪宣泄的工具,导致出现网络话语污染化、情绪表达扁平化、审美媚俗化等问题。同时,表情包引起的“斗图”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弱化人们语言表达能力。在表情包表征了现代人交流方式与习惯的当下,这些都值得警惕与反思。

  (陈文杰)

 
     标题导航
   第A1版:头版
   第A2版: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
   第A3版:非凡十年 广州答卷
   第A4版:大湾区 大未来——南沙,向世界
   第A5版:大湾区 大未来——南沙,向世界
   第A6版:评论
   第A7版:听总书记的话
   第A8版:要闻
   第A9版:要闻
   第A10版:经济
   第A11版:深锐周刊
   第A12版:深锐周刊
   第A13版:都市新闻
   第A14版:闲情·时尚
   第A15版:生活周刊·地产
   第A16版:生活周刊·汽车
   第DGA13版:东莞新闻
   第FSA13版:佛山新闻
   第SZA13版:深圳新闻
   第JMA13版:江门新闻
稳链补链强链 赢得发展主动权
以惠企实效检验纾困政策成效
智能汽车产业呼唤制度保障
走过不惑,表情包依然年轻
从“云上时装秀”看元宇宙未来
从“带薪撸猫”看新兴职业
养老金“步步高”
运动让城市生活更美好
攻防并举,抵御外来物种入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