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评
教育部网站日前发布《对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第1224号建议的答复》,公布了教育部经商财政部答复“关于加强农村素质教育的建议”的具体内容。在回复“关于将《劳动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教材纳入教科书目录”时,教育部指出,《劳动教育》教材国家不统一组织编写,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明确劳动实践指导手册编写要求,各地区、学校可根据实际需要规划和编写劳动实践指导手册。(9月20日澎湃新闻)
答复中,教育部分析了不统一组织编写《劳动教育》教材的两个原因。其一,劳动教育主要以实践为主,劳动项目是课程实施的重要载体,而全国各地情况差异比较大,所以鼓励学校结合实际,紧密结合地方经济文化和学生生活实际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其二,劳动教育课程资源本身具有多态性,可以是文本、资源包、音视频等不同形态,不同学段可以对这类资源进行不同组合。简而言之,劳动教育具有比较强的选择性和开放性。所以,应当遵循教学规律,不拘一格地开展劳动教育。
所谓不拘一格,就是要因时、因地、因人地加以变化,不搞“千校一面”,避免“一刀切”。其中,做好整体设计、系统规划是至关重要的。不能因为劳动教育的务实灵活,而窄化其基本内涵。譬如,实践锻炼固然重要,理论学习却也必不可少,不可用“劳动实践”替代“劳动教育”。按照教育部相关指引,规划劳动教育时,应兼顾理论学习和实践锻炼。具体来说,要通过学生实践前的计划构想、实践中的观察思考和实践后的反思交流,实现理论学习与实践锻炼的统一,真正实现“劳动出真知、劳动长本领”。
因为不拘一格,所以别具特色。要把劳动教育办出特色,须减少几分刻意,不能为了特色而特色。否则,劳动和教育相互脱节,劳动教育课程资源开发不可持续,会造成劳动精神培育不足、劳动习惯难以维系的状况。所以,各地要深度发掘地域劳动教育课程资源,突出地域环境、人文环境的特色,宜工则工、宜农则农,让劳动教育丰富多彩起来。 (杨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