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国无防不立,善教得人心。今年9月17日是国家第22个全民国防教育日,为持续推动全社会关心国防、热爱国防、建设国防、保卫国防,近期,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广东省全民国防教育办公室、广东省退役军人事务厅开展了“走边关 登海岛 入哨所”国防教育主题采访活动,组织省属主流媒体深入驻守广东边远山区的联勤保障部队部分营区采访采风,实地了解部队官兵职工工作和生活,向社会传播讲述联勤部队官兵扎根山沟、甘于寂寞、矢志强军、建功立业的国防故事,引导全体公民学习国防知识,强化国防观念,激发爱国热情,不断提高履行国防义务的自觉性,为实现中国梦强军梦凝聚强大力量。
他扎根广东边远山区60多年,专注研究革新后勤保障装备,先后取得80余项技术革新成果,其中20余项成果在全军推广使用;先后荣立二等功2次、三等功3次;被中国科协授予“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被原广州军区授予“模范科技干部”荣誉称号……这位传奇的人物便是联勤保障部队某仓库退休高级工程师顾永顺。近日,记者走进顾永顺的家中,探访他那60多年如一日的努力和奋斗。
文/全媒体记者叶作林 图/受访者提供
扎根山沟60多年 立志解决投送保障机械化
1939年出生于湖北恩施的顾永顺,曾在防空洞里躲避过日本人的轰炸,从小就在心里种下参军报国的种子。1954年,他参军入伍,17岁从第一炮兵技术学校毕业后,分配到地处广东边远山区的军械仓库当技术员,一待就是60多年。
“为了提高战斗力,我把弹药等物资的投送保障机械化,当成我一生追求的事业。”谈及为何如此执着追求技术革新,顾永顺说,搞技术革新的初心就是要使官兵们从繁重低效的搬运作业中解放出来。
然而,对于只有中专文化的顾永顺来说,技术革新的难度可想而知。于是,他四处搜集学习资料,不断写信求助,先后自学了高等数学、电工学、流体力学、材料力学、机械制图等课程和车、钳、刨、焊等技术。
在技术革新早期,顾永顺除了自学专业知识外,还需要面对缺乏经费和实验材料的困难。没有材料,他把仓库废旧枪炮的零件收集起来重复利用;没有设备,他借用检修所的车床,或者想各种办法找地方加工;没有经费,他从生活费里省。
20余项技术成果被部队推广使用
“我们的技术革新成果不是高精尖的技术,是解决部队物资投送机械化。”顾永顺坦言,他的课题全部来自基层、来自训练一线。针对国产沙滩铺路车铺设距离短的问题,他研制出多功能沙滩铺路车,把单车铺设距离延长了近3倍。可他并不满足,为提升装备可靠性和作战适应性,还在不断改进。
在顾永顺的仓库里,有一台庞然大物——管线布管收管机。这是顾永顺技术革新小组在2012年研发出来的技术革新成果。顾永顺技术革新小组设计出全新的插管方式,并通过研制的液压排插、同步门架等机构,代替人工完成从运输车上直接取管-铺管-收管-堆码管等多个环节,从而实现对野战输油管的快速铺设和撤收。
“创新成果能在部队广泛使用,这就是我人生最大的幸福,比吃红烧肉的滋味好多了。”顾永顺感到最开心的事,就是得知他的革新技术成果在部队中推广使用。
顾永顺研发的技术革新共有80余项,获奖30多项,在部队推广使用20余项,总共配发二百多个师、旅、团单位。
三次延迟退休 希望做出更多技术革新成果
扎根基层,为基层建设尽心尽力。“正如军营门口的标语:扎根深山建功业,无私奉献写人生。”顾永顺说,基层是事业的沃土,只有把根深深地扎在基层,才能更好地为部队建设服务。他从1957年到艰苦的山沟仓库工作,一干就是60多年。
为了科研事业,顾永顺多次主动放弃担任领导职务,4次放弃调进广州的机会。他和妻子两地分居28年,直到妻子退休才在山沟团聚。组织上安排他到城市机关工作,但他认为自己的事业在基层,而城市里像他那样的科技干部也很多,基层却很少。于是,他反复找领导做工作,硬是从城市重新返回山沟,还先后动员退休的妻子和军校毕业的女儿到仓库生活和工作。
因常年吃药,顾永顺家里的茶几、桌子上放满大大小小的药盒。顾永顺在闲时有了感悟,会随手拆开药盒拿笔记下来;对科研项目有了灵感,也会随时在药盒上写写画画,计算推导。这种写满心得体会、计算公式,画满机械图案的药盒片积攒了一堆。
“专注于技术革新就像抽烟上了瘾,离不开。它成了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东西。”为了搞革新研究后勤保障装备,经上级部门批准,顾永顺曾三次延长退休年龄,直到2014年10月退休。
退休后,顾永顺更加珍惜时光,满脑子想的是继续搞革新,思考各种装备机械存在的短板,并千方百计破解技术堵点。因此,他欣然接受了仓库党委每月一元钱的返聘费,继续留在山沟带领技术革新小组搞创新。自2014年至今,他带领技术革新小组共研究完成了沙滩铺路车、管线布收机、长型物资搬运装置等7项新成果。
虽然现在顾永顺身患多种疾病,但思维依然敏捷。为继续革新研究后勤保障装备,他在身体允许的情况下,继续担负了课题研究的主研工作,给技术革新小组的技术革新方向以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