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到古代“地摊经济”,很多人就会想起《清明上河图》。画中汴河上的虹桥车水马龙熙熙攘攘,热闹的场景流传千古。而在“北江第一坝”——韶关市孟洲坝旁的河岸边,也有一条热闹的夜市街。远远望去,蜿蜒一公里长的夜市在霓虹灯的衬托下如同一幅美丽的画卷。把这两个场景串联起来,不禁让人仿佛觉得1000多年前汴河沿岸的繁华在北江茫茫夜色中“穿越”。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卜瑜 通讯员神子良、郑文彬、邱光明
每天吸引约一万人次客流
夜幕中,远处山头的韶阳楼轮廓清晰,时隔千年,美食美酒对人们仍有与生俱来的感召力。据统计,孟洲坝夜市95%的摊位都和吃喝有关。无数市民呼朋引友,在夜里举杯小酌、吃个痛快。
截至目前,孟洲坝夜市成功申报《个体小摊贩登记卡》的人数达1414人,其中申请者为80后、90后比例约为37%、51%,他们已成为孟洲坝夜市摆摊的主力军。每晚进入孟洲坝摆摊的摊点大约在500档左右。其中,“后备厢经济”形式的摊点约为300档,其中有不少来自各地的职业摆摊人,一个摊位就是一家人的生计。同时,也有一些企业职工、个体店主利用晚上业余时间摆摊增加收入的同时,把摆摊当作一种体验生活和社交的方式。当然,还有许多初次创业的“美食达人”“手工达人”和在校大学生,他们借着夜市的“爆棚人气”,创业练摊积累营商经验。
“7月我就开始在孟洲坝夜市练摊,一开始感觉有点难,但是生意在慢慢变好。大学时我还参加过创新创业大赛,这次摆摊的经历更加坚定了创业的决心。”今年24岁的摊主阿正说,去年他大学毕业后在广州找了一份销售工作,今年7月回韶关办事,刚好遇上了孟洲坝夜市的火爆。心中一直有创业想法的他在家人的鼓励下,便来到孟洲坝夜市练摊创业。
根据当地最新的统计,孟洲坝夜市平均每天约有1万人次左右的消费者人数,周末期间的日均人流量更是达到1.5万多人次。除了吸引来自周边县市区的市民外,还吸引了广州、深圳、东莞、清远、佛山等地的游客慕名前来“打卡”体验。
按照平均每人每晚最低10元的消费水平的预估,孟洲坝夜市每晚产生的消费非常可观。由此可见,这些小摊小贩不仅促进就业,还有效激活了市民的消费潜力,在一定程度上拉动了当地经济发展,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
“放水养鱼”重启城市活力
武江区委书记张广晖表示,武江区对夜市的管理不搞一刀切,而是“放水养鱼”,以“规范化+人性化”的管理举措,助推夜市持续健康发展,为群众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就业创业环境。在解决就业问题和大学生创业问题的同时,也间接地拉动了经济的发展。接下来,武江区将按照“市场主导、政府引导”的原则,对孟洲坝周边进行统一规划,完善基础配套设施,丰富夜间体验场景,促进夜市提档升级,形成临时和半永久设施结合的孟洲坝夜市“2.0模式”。当地也在邀请专业团队和本地文化创意团队出谋划策,丰富提升夜市的文化内涵和品牌效应,集合休闲、旅游、文化、餐饮等多种消费类型,打造现代版“北江上河图”。
“北江上河图”的实践只是一个缩影。从全国第一个灯光夜市、音乐茶座,到引领KTV、夜宵等夜间生活方式,再到珠江夜游、野生动物世界夜游、城市灯光秀,到现在的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从室内到户外,从线下到线上,从现实到虚拟,广东夜经济形式不断出新出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