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小镇建材店主自学编程开发微信小程序、背包客通过视频号沿途溯源直播带货,00后在校女大学生靠社群运营赚足生活费、开设个人订阅号创作连载小说……随着数字经济发展,以及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引发社会就业形式、劳动关系不断变迁,催生出更多新兴的灵活就业、创业形态。
近日,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发布《数字生态就业创业研究报告》(简称“报告”)。报告显示,随着移动互联网日益普及,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快速发展,加快了企业数字化转型步伐,数字生态催生了大批新职业、新岗位,数字化就业快速崛起。在年轻人职业选择的变化背后,是就业观念的改变,更是数字行业基础设施、产业链条逐渐完善的结果。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王纳
年轻人“用武之地”更多元
记者了解到,《数字生态就业创业研究报告》以微信生态为数字生态代表样本,重点对青年就业创业模式及机遇做出总结调研。报告显示,在微信生态中,青年群体是绝对的就业主体。数据显示,小程序从业人员中72.5%年龄在35岁或以下,而公众号和视频号从业人员这一比例分别为57.8%和48.3%。
相较于工业时代的经济模式,数字经济打破了时空界限,模糊了产业之间的边界,形成了协同开放的经济模式。而新就业形态则随着数字技术发展而兴起,特别是伴随着互联网技术进步,以及“去雇主化、平台化”的就业模式,众多传统行业的就业岗位也在数字技术影响下产生了新的变化。
在校大学生小懒猫儿(化名)在微信开设个人订阅号,创作连载小说,并渐渐积累了一定的粉丝(1万人左右)。付费阅读功能出现后,小懒猫儿开始创作付费阅读文章,取得了稳定的收入。
数字化成创新创业生力军“培养皿”
由于数字生态繁荣、进入门槛低、经营成本低等原因,诸多青年创业者也选择了数字生态。
小镇建材店主大川(化名),从北京回到四川老家后便自学编程,并开发了几款热门微信小程序。从最初的专门为小镇老人服务,到现在已能够服务全国诸多老年人,且实现了商业化。他之所以选择做微信小程序,主要因为技术成本低,且个人小程序上线免费,各个平台还有接口。
背包客老瓜(化名),原先是一名餐厅服务员,出于对徒步旅行的热爱,去年5月他从湖北恩施徒步出发,历经近4个月时间,到达西藏拉萨。在过去一年里,老瓜一直在徒步的路上,且沿途在微信视频号中直播,分享各地风土人情,聚集了一批忠实粉丝。通过溯源直播带货的方式,老瓜3个月带货超100万元,实现了爱好和创业的融合。
报告指出,年轻人充分自由选择的职业或行业,往往是出于对该领域的热爱。《数字生态就业创业研究报告》显示,微信生态视频号、公众号、小程序分别有47.3%、31.7%、28.9%的从业者,愿将终身投入到当前从事的行业(职业)中。
新职业呈现显著的数字化特征
今年6月,人社部在官网发布了《机器人工程技术人员等18个新职业信息向社会公示》。依据《数字经济及其核心产业统计分类(2021)》,有9个新职业被标注为与数字化及数字经济密切相关。分别为:机器人工程技术人员、增材制造工程技术人员、数据安全工程技术人员、数字化解决方案设计师、数据库运行管理员、信息系统适配验证师、数字孪生应用技术员、商务数据分析师、农业数字化技术员。这意味着,今年新增的半数职业,都扎根在数字经济环境里。
回顾三年间的新增职业信息,数字化及数字经济作为职业特征一直占有相当比重。一方面是新增的数字化职业,如2019年4月批次的新职业信息中,收录的电子竞技员与电子竞技运营师。另一方面,在前沿技术的漫长产业链条中,下游的基础工作也会迎来数字化的改造。
报告显示,以微信公众号、小程序、视频号、微信支付、企业微信等共同构成的微信数字生态,在2021年衍生的就业收入机会达到4618万个,同比增长25.4%。
新增的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工程、云计算等领域的工程技术人员,目前已成为互联网岗位中的中流砥柱。新增职业的工作内容整体依赖前沿技术。对各批次职业名称的高频词分析可以印证这一现象。数据显示,“技术”“工程”“管理”“工业”等是描述新职业名称的高频词。
各批新增职业中,数字化的工作与工作的数字化是一个并轨发展的过程。一方面,工业互联网工程技术人员、虚拟现实工程技术人员等职业的确以数字化为先行条件。另一方面,传统行业也陆续开展了对其岗位的数字化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