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评
当下,不少主播进入餐饮行业探店,许多消费者也会通过探店主播的视频推介,“种草”或“避雷”。这种模式一度被部分餐饮商家当作“流量变现”渠道,但由于缺乏规范、主播良莠不齐,也出现虚假推荐、数据造假等情况。部分主播“探店”变“探钱”,给钱就“真好吃”,不给钱就“不推荐”,这也让商家苦于“被探店”。(8月5日《工人日报》)
微评:数字媒体时代,“消费之前,先看测评”已经成为不少顾客的消费习惯,似乎看了评价,就能买个心安。然而,消费者的“避雷”心理,却给一些投机主播提供了牟利商机。面对视频平台上虚实难辨的探店内容,作为普通消费者,很难进行自我甄别,难免在主播的三言两语中,就被视频中的虚假内容哄骗,从而陷入消费雷区。因此,面对视频平台被频频曝出探店内容“向钱看齐”、探店主播欺骗顾客等乱象,有关部门和视频平台还当合力监督、重拳出击。一方面,相关部门应尽早出台规范管理章程,进一步完善监管方面的不足。另一方面,平台作为传播媒介,也当扛起监管责任,加强对相关探店视频的发布审核,避免不慎成为“同犯”、透支公信力。除此之外,消费者面对探店内容也要保持理性,避免轻信。 (刘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