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 A4版 上一版  下一版

“无主”行李箱岂能成盲盒?

刘硕

  近日,记者注意到在某社交平台上出现了大批以“开无人认领行李箱盲盒”为主题的视频。什么叫“无人认领”呢?视频制作者表示,这些行李箱有的是长期滞留在机场、火车站无人领取的;有的是租客因无钱缴纳房费,抵押给房主的;还有说是从学校流转出来的学生不要的行李箱。它们大多从某闲置物品交易平台上淘来,价格从几十到上千元不等。视频中,有的人从行李箱中“淘出”了一堆二手衣服,有的人“淘出”了手机、化妆品甚至奢侈品牌项链,盲盒价值差距巨大,引起了众多网友的围观。(8月2日澎湃新闻)

  最近几年,盲盒的不确定性,吸引了大批猎奇者对“拆盲盒”活动乐此不疲,一时之间,“万物皆可盲盒”之风盛行。盲盒赛道的兴起,也让众多商家看到了商机,不少品牌搭上了盲盒快车,玩出了跨界产品,也让盲盒内容从手办玩具到服饰家具,越来越丰富多样。

  不过,将滞留行李箱当作盲盒产品,显然有失妥当。一方面,无论是“无人认领”,还是租客抵押的行李箱,箱子中必然都是个人随身物品,都属于个人隐私范畴,其他人显然不能对其“任意处置”,更不要说将行李箱当成盲盒,在一些视频平台发布“拆箱”视频或进行“拆箱”直播。另一方面,机场等相关公共场所对滞留物品的保存和处理上有着明确的管理要求,然而,一些二手平台竟对“无人认领”行李箱进行交易,其中是否存在相关灰色链条?除此之外,在一些相关视频还特意标注“女学生行李箱”“女租客行李”等字样,存在低俗、打擦边球嫌疑。

  在视频平台搜索“行李箱盲盒”等字样,其中不乏播放量超过几十万的视频。虽然这些视频中或许存在视频博主为了博人眼球、收割流量而故意炮制的行李箱噱头,但在众多看客围观的背后,折射出的却是某些人对于挖掘他人隐私的不良心态和对隐私保护的漠视。针对此类现象,相关部门应当及时关注,一旦发现存在灰色产业链当及时斩断,切实保护公众的物品隐私。此外,更要进一步提高公众的隐私安全意识,增强社会层面的隐私尊重宣传,让保护公众的个人隐私安全成为社会共识。            (刘硕)

 
     标题导航
   第A1版:头版
   第A2版:要闻
   第A3版: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
   第A4版:评论
   第A5版: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
   第A6版:粤韵周刊
   第A8版: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非凡十年
   第A9版:要闻
   第A10版:要闻
   第A11版:都市新闻
   第A12版:国内
   第A13版:经济
   第A14版:广东
   第A15版:文化·体育
   第A16版:教育周刊
   第DGA13版:东莞新闻
   第FSA13版:佛山新闻
   第SZA13版:深圳新闻
把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依法保护黑土地 稳住“大国粮仓”
同车不同温,地铁服务更暖心
防暑降温
桌面操作系统“好用”才能“常用”
“拍黄瓜”被罚为何引关注
“无主”行李箱岂能成盲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