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 A4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保护农业文化遗产 赋能乡村振兴

  日前,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致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大会的贺信中,强调中国坚持在发掘中保护、在利用中传承,不断推进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实践。中方愿同国际社会一道,共同加强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进一步挖掘其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科技等方面价值。(7月19日《人民日报》)

  人类在历史长河中创造了璀璨的农耕文明,留下了数之不尽的农业文化遗产。这些农业文化遗产记载了农业发展的历史,蕴含着丰富的地域文化信息,集中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画面,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人文价值,而且,对于生态保护和传统农业价值提升均能提供借鉴。因此,当下我们保护、传承好这些农业文化遗产,并加以合理利用,让其焕发出时代光芒,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从全球来看,粮食安全依然存在危机,饥饿问题仍然困扰着许多国家和地区。作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最多的国家,中国目前获得认定的18项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中,其中有四项直接与稻米相关,其意在从古人的智慧中找出解决现代粮食问题的良方。而从中国来看,正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也需要从农业文化传承中汲取力量。显然,这也是本次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大会主题定为“保护共同农业遗产,促进全面乡村振兴”的题中之义。

  重视农业文化遗产发掘与保护,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动力之源。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灵魂。乡村振兴首先要提振、激发农民的信心和力量。只有加强乡村文化的振兴,才能帮助农民树立发展信心、振奋创业激情。早在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就明确要求:“切实保护好优秀农耕文化遗产,推动优秀农耕文化遗产的合理适度利用。”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再次强调发挥文化的作用,特别是要求加强农耕文化传承保护,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和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为什么要如此强调保护与传承农耕文化与农业文化遗产?正是因为我国农耕社会历经上千年,农耕文化已自然融入我们的文化精神体系。保护传承好农业文化遗产,让农耕文化重新绽放出时代活力,方能有效激发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

  发展是最好的保护。农业文化遗产最显著的特征在于,它是“活着”的。虽然诞生在过去,但至今仍在使用。当下,要结合不同的特色,寻求个性化的路径,让农业文化遗产在生态、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一系列综合效益显现出来,成为推进农村农民物质、精神两方面共同富裕的重要路径。比如,中国第一个世界农业文化遗产浙江青田稻鱼共生系统,创造了“一亩田、百斤鱼、千斤粮、万元钱”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青田稻鱼米已销售到全国440多个城市,价格跃升10元/斤以上,带动农民增收5000多万元;再比如,安溪铁观音茶文化系统不仅让茶农可通过茶产业致富,“现代农业+文旅”发展模式更打造出安溪茶文化休闲旅游胜地。农业文化遗产的活化利用、活态传承,带动产业发展农民增收,也必将走出一条农业文化遗产动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源浚者流长,根深者叶茂。我们要进一步挖掘农业文化遗产在打造农产品品牌、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方面的潜力,把农业文化遗产资源转变成社会经济发展要素,以农业文化保护传承赋能乡村振兴。

  (广州日报评论员 谭敏)

 
     标题导航
   第A1版:头版
   第A2版: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
   第A3版:要闻
   第A4版:评论
   第A5版:要闻
   第A6版:听总书记的话
   第A7版:要闻
   第A8版: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
   第A9版:国内·国际
   第A10版:经济
   第A11版:广东
   第A12版:视觉
   第A13版:体育
   第A14版:文化
   第A15版:闲情
   第A16版:深锐周刊
   第A17版:都市新闻
   第A18版:生活周刊·旅游
   第A19版:生活周刊·地产
   第A20版:生活周刊·汽车
   第DGA17版:东莞新闻
   第FSA17版:佛山新闻
   第SZA17版:深圳新闻
   第JMA17版:江门新闻
   第SS1版:时尚荟
   第SS2版:时光计
   第SS3版:调色板
   第SS4版:专页
保护农业文化遗产 赋能乡村振兴
港澳律师内地执业提速“软联通”
羽生退役,一生“结弦”
微评
养老金上调
巩固消费对经济发展基础性作用
本地游也可以“深度游”
“年龄歧视”莫成“行业惯例”
让宠物殡葬告别“灰色地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