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民间手工艺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王名润
悠悠岁月,在一根根青竹间缠绕婉转,今年80岁的陈兆荣,是顺德伦教三洲的竹编匠人,他扎根在当地的网红打卡点——伦教678文化街的一角,大半辈子与竹子为伴,用竹编技艺“编织”岁月静好。
在顺德,像陈兆荣一样的匠人还有不少,他们在看似“小众”的手工艺领域默默耕耘。记者注意到,今年以来,顺德积极联动各方关注民间手工艺,例如创设青田民艺圩、启动第七届美丽乡村创意大赛,为手工艺人、高校师生、设计机构、青年团体等搭建沟通交流平台,让手工艺活色生香。
指尖生花 八旬人生见证
在伦教678文化街距离广珠城轨顺德站不远,这里是不少广州游客乘坐轻轨抵达顺德后的首个打卡点。这里曾因汇聚20世纪六七十年代和80年代建筑而得名。走在青石板路上,悠远的岁月仿佛近在咫尺。临近街巷尽头,一家名为“荣记竹器”的老铺吸引了市民游人的注意。
老铺的主人陈兆荣今年80岁。自13岁起,他就开始跟随父亲学习竹编技艺,“当时爸爸希望我学一门手艺,而竹编非常热门。”于是,年轻时的陈兆荣就这样走进了竹器的世界。
知易行难,竹编技艺的入门同样如此。在父亲的指导下,陈兆荣学了好几年才初步掌握竹编技艺的要领,竹筛、饭篮、菜篮、虾笼、鸡笼仔……这些在当下罕见的物什,在当时可是备受欢迎的盛物器皿。
陈兆荣介绍,竹编选用的是来自肇庆广宁的青竹。据了解,广宁县是全国十大“竹子之乡”之一、全国青皮竹中心产区,青皮竹是当地最主要竹种,又被称为“广宁竹”。据其介绍,青竹易弯折但不易断,韧性较强,适合编织器皿。20世纪80年代初期乃至更早之前,竹编器皿受到当地农民的欢迎,而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竹器逐步被塑料五金制品所取代,曾经繁华一时的竹编行业也逐渐式微,如今,竹编技艺的传承也亟待新生力量。
匠心独运 竹编技艺传承
竹编难不难?陈兆荣说,“难,最难是开篾,容易割到手。”说着,他从口袋里掏出几张创可贴,这是他随身携带的“必需品”。开篾,即把竹子劈成条状,方便编织。
作为一份匠心手工艺,竹编不仅仅考验个人编织技巧,更考验一个人耐心、细心以及毅力。陈兆荣告诉记者,编织一个中小型的竹篮,至少要3小时,一天下来,编织的竹篮数量有限。在编织过程中,竹子的刺常常会刺伤皮肤,但这对于“身经百战”的陈兆荣而言,早已是“家常便饭”。陈兆荣双手灵巧,一层又一层地将青竹有序地编织起来。为了保证平衡和美观,他还不时用铁尺度量平衡程度,确保竹篮的结实。
渐渐地,陈兆荣年纪大了,但他对竹编技艺依然情有独钟,当竹编渐渐淡出市民生活时,他依然“重操旧业”,用一个个青竹编织出各种各样的产品。“孩子们都长大了,有自己的事业和生活,他们也叫我不要那么辛苦,但我觉得这是我一辈子的事业,只要我还能动,我就会一直编下去。”质朴的语言中,饱含着陈兆荣对竹编技艺浓浓的爱。
陈兆荣也希望顺德的竹编技艺能够继续传承下去。据其介绍,杏坛有一位30来岁的青年小伙,在工作之余,利用周末时间来到这里学习竹编,“这段时间店里的活少了,我就让他先在家休息。”据悉,陈兆荣的竹编产品定向供应给当地的零售商,但数量不多,而在其竹器店里,“很少人买,有时候一个月可能就卖出一两个。”由于地处网红打卡点,前来街巷游玩的市民游客也对这一竹器店颇感兴趣。
为了传承竹编技艺,陈兆荣也与时俱进对竹编产品进行革新,在竹器店里,摆放着由其编织的竹制工艺品,受到小朋友的喜爱。他也希望这一门手工艺能够与时俱进,被更多人认识。
关注:
传统手工艺如何焕发生机?
记者初识竹编匠人陈兆荣,是今年在青田民艺圩中。这位八旬老人,在近七十载的岁月中都与竹子为伴。尽管随着时代的变迁,竹器逐渐淡出了我们的生活,但他依然坚守发扬这份匠心技艺,从一而终。在佛山,早在2013年,南海竹编被列入佛山市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承竹编技艺,任重道远。
在顺德,今年以来,手工艺的保护与传承被更多人所“看见”。值得关注的是,在顺德乡村振兴“样板间”——青田,定期举办的民艺圩成为汇聚民间手工艺人的一个重要平台。记者在走访中发现,竹编技艺、渔网编制、广绣焕彩、鱼灯闪亮……青田民艺圩汇聚了十多位手工匠人的拿手绝活,现场一一呈现。
值得关注的是,今年6月,顺德区第七届美丽乡村创意大赛启动,大赛围绕“水韵乡艺 共生传承”主题,让高校师生、设计机构的青年团体关注传统民间手工艺,了解这种根植在乡村生活中的对器物的创造、制作、使用的思考和演变历程,了解手工劳作对生活美学、对自然素材的诠释和演绎,感受手工艺人倾注于器物的专注、坚持和纯粹,感受手工艺人理解自然、热爱生活转化而成的器物温度。
顺德区农业农村局局长谭逢显表示,“共生乡村”核心是推动村民参与和跨界合作,涵盖环境生态共生、文化艺术共生、经济产业共生、人才教育共生等四个方面。今后将进一步联动全区各部门的资源和力量,继续推动共生乡村建设。以政府引导、社会共建、村民参与的模式,从百村寻魅、百村进师、百村风物、百村千企、百村联盟五大方面20项举措,举办百场活动,充分发掘乡村文化和艺术内涵,建设韵味十足、特色鲜明的水韵乡村。我们期待,在岭南水乡顺德,越来越多的手工艺人能搭上时代的“快车”,让一个个匠心独运的手工艺品找到市场销路的“密码”,助力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