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 A18版 上一版  下一版
VR“云展”可真正实现“永不落幕”

跟随关山月走进历史时空

《长征路上》
《闸坡渔港》
《一封家书》
《农村的早晨》

  今年是我国著名画家关山月诞辰110周年,广州艺术博物院与深圳市关山月美术馆联合策划了纪念展:“与人民同行——纪念关山月诞辰一百一十周年展”。此次展览集结了广州艺术博物院、深圳市关山月美术馆、广东省关山月艺术基金会、岭南画派纪念馆四家机构收藏的关山月作品,又配合画作展示相关历史文献,共计展出近百件展品。

  记者从广州艺术博物院获悉,线下展览预计延后到下周开展。而广州艺术博物院利用VR技术打造的线上展览则已经率先上线(扫右二维码观展)。“云展”已成为当下博物馆重要展览的“标配”,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展览更是采取了在云端直接“布展”的做法。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卜松竹(除署名外)  配图为展品(广州艺术博物院提供)

  通讯员:艺博宣

  与普通线上展不同 在云端建模重新布展

  广州艺术博物院副研究馆员陈志云介绍,此次展览的“云展”采用了VR技术来实现,具体制作过程是:首先技术团队用数字技术对展厅进行建模,后续再根据展览内容的调整对数字展厅中的展品和“软装”等内容进行调整。这种做法的好处是虽然一开始的建模过程比较麻烦,成本高,但后面的调整就比较方便。

  这种做法可以在线下展还没有布展的时候就开始进行,相当于是在云端重新布了一次展。与实体展布置完成后通过360度的拍摄手段来实现“云展”的方式相比,这种方式有自己的优势,比如便于给每件作品赋一个二维码,让观众很方便地点进去,同步也可以有语音导赏、放大缩小等功能。它也相当于兼容了一个网上的藏品库,展览相关的内容,从图像到其他的资料,会一直收藏在云端,“比如我们在云展览里输入‘高剑父’,就能搜到在这个云端空间中所有高剑父的作品,而不只是这次展览中的作品。”基于这种开放性,可以对相关的藏品信息进行不断的补充完善,而线下展览结束后,云展依然存在于网络空间之中,真正实现了“永不落幕的展览”。

  书画与其他藏品不同,对细节展现的要求特别高,尤其是笔意、墨韵、氛围感这些方面,“云展”能够在这些方面实现很好的效果吗?

  对此,陈志云也表示,云展的确不能完全像线下展览那样提供对画作笔墨、韵致的精准呈现,不能代替线下展览。因为在拍摄的过程中,拍摄对象被“平面化”,那种现场观展带来的尺幅、立体感等的震撼和气象,在手机端是感受不到的。但线上展览对于研究者、爱好者们来说,是一种非常方便的工具。

  陈志云还表示,线上展览也存在一个在“呈现精度”和“等待时长”之间取得平衡的问题,并非精度越高越好,“毕竟不是每个人都是学者,有耐心慢慢等待一张高精度的大图慢慢打开,实际上我们这个做法,还是有一些观众觉得等待时间太长了,所以我们必须有取舍。”一般来说,每件作品的大小基本控制在3M以下。

  重要历史文献也同步展出  展览基于《我与国画》行文的脉络

  关山月(1912—2000),广东阳江人,是我国当代杰出的国画家,岭南画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1935年进入春睡画院跟随岭南画派创始人高剑父学画,在艺术思想及艺术实践上深受高氏影响,由高剑父为其改名为关山月。

  关山月历任广州华南人民文学艺术学院、中南美术专科学校、广州美术学院教授;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美协广东分会主席,广州美术学院副院长,广东画院院长等。院方介绍,此次展览以20世纪40至50年代的关山月作品和相关历史文献为切入点,向人们呈现了一位美术家成为“为千千万万劳动人民服务”的文艺工作者的心路历程。

  陈志云介绍,艺博院在之前深圳关山月美术馆去年的展览基础上,增加了院藏的一些藏品,同时对内容做了调整和修改,在广州推出了这个展览。展品来自四家重要艺术机构,更加丰富和全面。“展览还增加了很多那个时代的文献”,陈志云说,通过这些文献,观众可以更容易了解在一个历史转折时期中的关山月的思想转变以及他的选择。

  据介绍,《我与国画》是关山月写的一篇带有一定自传性质的文章,当中他记下了自己是如何在抗战期间一路走到西南后方,后来又如何去选择、思考。因为当中的脉络很清晰,所以展览就是基于他行文的脉络展开,通过原文献,让观众可以跟随着关老走进历史时空当中。

  展出之前较少呈现的作品  广东人的集体回忆《虾球传》

  陈志云介绍,此次展览由三个单元组成,实际上可以划分成两个部分,即1949年以前和1949年以后。1949年以前部分的展览设计上,也就是第一单元,被定在了“灰色”的格调里面。第二三单元的时间跨度基本是从1949年到1956年,也就是到他成为中国共产党员之时。“山河新貌”这部分主要是描绘建设成就,“人民的形象”着重展现他如何去刻画普通的民众。

  陈志云说,大家在展览中可以重点关注一下关山月在1949年以前创作的那批反映人民群众生活状况的作品,包括一些画稿,以及在香港画的写生等。这批作品很多之前是没有怎么展出过的。无论对于学界还是对于民众来说,对这部分了解可能都比较少。而实际上就是在香港写生的基础上,他后来创作了广东人比较熟悉的《虾球传》的漫画。《虾球传》是黄谷柳先生创作的风靡华南地区的一部小说,20世纪80年代曾改编成电视剧,在全国的影响都很大。关山月之所以选择连环漫画这种形式,目的在于吸引当时的百姓了解革命,因为《虾球传》的第三部分中,主人公虾球参加了游击队。

  此次展览中将《虾球传》的连环画做成了电子书,大家可以在展厅中观看。这也是对于广东人来说比较立得住的集体回忆。

  业界探讨

  关山月美术馆馆长 陈湘波:

  线上可以实现更深度观展

  线上展如今成为许多美术馆的选择,线上展览相对线下展有哪些优势?其未来发展方向如何?

  本次展览的主办方之一关山月美术馆馆长陈湘波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线上办展非常考验美术馆对线下展览的转化,更考验其对网络、收藏、研究等资源的优化。“线上展览最大的特点就是有严谨的学术作为基础,同时也要符合线上展览的规律,怎么样能够吸引观众来看?怎么突出网上观看的特色?尤其是学术性这方面,实际上对策展团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陈湘波认为,“线下看展可能单个作品停留时间短,阅读深度不够,观众看一下图就走了,忽略了作品背后的构思等。而线上展,则提供了观者深度阅读作品的机会。在线上,作品不是靠观看,而是‘阅读’,你可以不受时空限制随时进入,利用零碎的片段时间深度阅读,包括作品背景、起因、创作过程等。像此次展览,在线上展里,既展示关老的作品,同时把作品背后的故事通过相关历史资料详细地呈现出来,观众可以对作品局部进行细致的观看分析,也能以便捷的方式查阅与作品相关的资料。”

  “美术名家、大家的展览和青年艺术家的作品展都很适合线上、线下同时开展”,陈湘波说道,“美术名家们的展览学术性很强,有着一定的厚重感,线上有足够的空间去尽可能多地呈现与之相关的文献、资料,对实体展览也有着一定的补充和延展作用;青年艺术家的作品多元化特征明显,包容性强,借助线上展的AR和VR等数字化虚拟技术以及新媒体技术,可以起到很好的传播作用。像我们馆的学术品牌项目‘青春心印——关山月美术馆青年工笔画展’,线上、线下同步开展,就受到了观众的欢迎。”

  在陈湘波看来,线上展览应该有自己的独立性与创造性,应该思考如何去构建线上展与线下展形成差异化,“线上展更需要站在观众的角度多做思考,如何给观众带来更好的网上观展体验,这样才能实现观众在‘云端’与美术作品近距离的‘亲切’对话。”

  (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李巧蓉)

 
     标题导航
   第A1版:头版
   第A2版: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
   第A3版:要闻
   第A4版:评论
   第A5版:要闻
   第A6版:要闻
   第A7版:学习贯彻省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 担起广州责任 展现广州作为
   第A8版:粤韵周刊
   第A10版:要闻·国际
   第A11版:要闻
   第A12版:要闻
   第A13版:经济
   第A14版:广东
   第A15版:美术
   第A16版:视觉
   第A17版:体育
   第A18版:文化·闲情
   第A19版:教育周刊·校园
   第A20版:教育周刊
   第DGA17版:东莞新闻
   第FSA17版:佛山新闻
   第SZA17版:深圳新闻
跟随关山月走进历史时空
关于摔跤的一些事理
笑,你是嘴边一朵花
锦言妙语
黄埔区、广州开发区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公告
分类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