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填报志愿,参考就行
网络上推荐“AI志愿填报卡”是否真管用?专家称,志愿填报不能只看“大数据”,还应考虑考生的兴趣爱好和职业规划。(6月25日《长江日报》)
微评:在人生的分水岭需要考量的因素太多,不仅是分数、学校、专业这些显性因素,还有个人兴趣、性格、人生规划、家庭承载力、未来走向等隐性因素。上哪所学校,读什么专业,遇到怎样的同学、老师,形成哪种高度的眼界和格局,这些都跟此刻的填报志愿紧密相连。而这些因素的微妙又岂是AI能参透?
专业无冷热,合适就好
北京大学考试研究院院长秦春华表示,社会的工作有冷门的工作和热门的工作,但大学里的专业是没有冷门热门之分的。(6月25日《央视网》)
微评:专业之于学生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就好比“甲之蜜糖,乙之砒霜”,只有找到适合自己的专业才是最好的。要将兴趣爱好与自食其力相结合,要将社会岗位需求与个人专业技能相结合,要将家庭承载力与个人现实能力相结合。因此,专业无冷热,只要好好学习,都会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父母的失信,不累子女
父母被法院纳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不会影响子女正常接受教育的权利。(6月26日《经济日报》)
微评:“父母失信殃及子女”是荒诞不经的谣言。失信是违法且道德失范的行为,造谣信谣传谣亦是。在现代文明的和谐社会中,要求每个人都具备认知的基本常识、道德操守以及法律意识。最高人民法院出台的有关规定对失信被执行人做出了具体规范,谣言在法律条文面前不攻自破。父母失信从法律层面虽不累子孙,但从道德层面却是德行有亏,因此,父母应规范言行,给孩子树立个好榜样。 (李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