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高濂的《四时幽赏录》中有“夏时幽赏十二则”:苏堤看新绿、东郊玩蚕山、三生石谈月、飞来洞避暑、压堤桥夜宿、湖心亭采莼、湖晴观水面流虹、山晚听轻雷断雨、乘露剖莲雪藕、空亭坐月鸣琴、观湖上风雨欲来、步山径野花幽鸟。这些雅事,清趣生凉,让古人快乐整个夏天。
我遥想当年,一弯淡月,高濂在山中,与几个诗友席地而坐,相谈甚欢,煮茗烹泉。这要在当下,就是几个布衣好友,相聚在农家乐小餐馆里,一边喝茶,一边赏月。
饮料纷呈的年代,偶得一包好茶,总是期待有好水一试。对于水的选择,《茶经》上说:“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我住之地没有山,曾学古人用雨水,洁净后,煮沸泡茶,觉得人如茶一样清新。
古代消暑,都是物理降温。三伏天,热气熏人,遥想高濂来到飞来洞避暑,坐在洞中,边饮边歌,使得山鸣谷应,清凉洒脱。我曾学他,去南方山中的一个石洞,洞外暑气蒸人,洞里却凉气森森。亲历过,才知道古人消夏很会找地方。
步入丛林山峦,但见松树与竹交错相映。远处眺望,曲径通幽。野花随风阵阵散发花香,那味道清雅淡泊,而没有檀麝之香浓烈;至于林间山禽鸣唱,清韵闲雅,不是乐器所能比拟。
除了山,湖也是消夏好去处。杭州是个风雅之地,压堤桥在西湖中,水面种植红白荷花,夏日清芬,暗香浮动,让人心旷神怡。
西湖有莼菜。初夏思莼,我常常用莼菜烹食。还有身形较小的野菱,夏日剥食,鲜美甘甜。菱角不为杭州独有,有青菱角与红菱角,生于清水中,多了几分灵气与秀美。剥开皮壳,里面是珠玉般光洁的菱米,清香、软糯。夏日偶尔去乡下走走,拨开池塘里一簇簇葱郁的菱角叶,嫩菱角浮了出来,菱角很尖,壳也硬。现吃,菱肉雪白而细嫩,口中大嚼,有薄荷清凉。
夏日的美食宜清淡。岂止莼菜和菱角,还有莲和藕。古人觉得品尝莲子之味,在清晨时吃最妙,因为夜里的水气正在翻涌飘浮,此时力道充分。如果等到太阳出来露水蒸发,鲜美的味道已失去一半。所以,在夏日,去荷塘采莲要趁早。想尝鲜,更要趁早。
夏季当令水果,少不了西瓜。我常在午觉醒来,吃一块西瓜,顿时口齿生津。吃西瓜时,会想起小时候,我和外祖公到古井里汲一桶水,一前一后,挑回家,把西瓜放在井水里,水凉,瓜凉,眉眼生凉。
夏日雅事,并不是什么大事,却串联起一串串快乐,更透示出悠闲与雅致的本意。
夏日纳凉,吹吹风,也是一件美事。傍晚,户外散步,人站桥上,看漠漠远天,落霞孤鹜,忽然一阵风吹来,浑身上下神清气爽。或者,晚浴之后,躺竹椅上,看天空一弯新月如钩,清风吹拂,白天的烦事、琐事,再不去想。
读书也是雅事。夏日读书,要找清凉地。悠然骑行到乡野,找一块西瓜地,坐下来读几页书,既消暑,也算应时应景。
古人消夏,热中找雅,雅中寻乐,一个夏天,过得风生水起。今人闲饮茶、吹吹风、看看书,应时而食……不用刻意寻雅,这些散淡的快乐,来自日常生活,当一个人全身心沉浸其中时,便是雅事。
(王太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