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的《关于加强固体饮料质量安全监管的公告》正式施行(下称《公告》)。该公告对固体饮料标签标识、警示信息、虚假宣称等作出了细化规定。(5月31日新华社)
近年来,固体饮料因携带方便、即冲即饮等特点,受到越来越多消费者的欢迎。但与此同时,固体饮料“伪装”成婴幼儿配方食品、保健食品等销售的现象也时有发生。据媒体报道,全国各地已出现过多起固体饮料虚假宣传的判例。明明只是普通食品,却非要在说明上明示暗示产品能治病;有的产品还公然标注适用体弱人群。这样的虚假宣传已严重损害了消费者的生命财产安全。
本次《公告》中严禁此类现象,明确规定“固体饮料标签、说明书及宣传资料不得使用文字或者图案进行明示、暗示或者强调产品适用于未成年人、老人、孕产妇、病人、存在营养风险或营养不良人群等特定人群,不得使用生产工艺、原料名称等明示、暗示涉及疾病预防、治疗功能、保健功能以及满足特定疾病人群的特殊需要”,可谓是对症下药。
食品安全历来是消费者最重视的问题,是法律的底线和红线,也应是企业和品牌的生命线。可是,不少企业为了利益却总是打着“擦边球”,踏着红线过,不仅损害消费者权益,也是对自身品牌形象的损害。某知名饮料,在旗下乳茶产品的产品标示和宣传中,没有说明“0糖”和“0蔗糖”的区别,被推上舆论的风口浪尖,导致品牌形象大为受损,已是前车之鉴。虚假宣传最终会让消费者用脚投票,企业捡了芝麻却丢了西瓜,可谓得不偿失。
有关部门有针对性地加强对固体饮料市场的监管,维护正常市场秩序很有必要。消费者也要擦亮眼睛,在选择产品时应注意产品标签标识内容,结合生活常识,理性购买,不要盲目相信广告宣传。监管部门和消费者双管齐下,合力铲除滋生虚假宣传的土壤,守住食品安全底线。 (谭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