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 A4版 上一版  下一版

随迁子女入学同城化应提速

  近日,一名在西南某城市生活、工作了十多年的网友通过人民网“领导留言板”反映,因其户籍不在该城市,孩子若在该城市参加中考,按照现行政策,部分高中录取线要比本地户籍考生更高,希望当地能够调整相关政策。

  随着城乡二元结构不断消解,城乡户籍鸿沟不断被填平,城市户籍的“水位”也在不断下降,但有一个“水域”,至今依然“风平浪静”,没受太大冲击,那就是随迁子女在城市入学。其实,该网友所反映的,并非该城市的“独家专利”,可以说,在中考录取过程中,外地户籍考生分数要比本地考生高出一截的现象比比皆是,毫不出奇。高出一二十分算是正常,三四十分也不意外。

  顺着历史脉络审视随迁子女入学待遇同城化问题,其实“船”一直在向岸边靠近。从一开始“大门紧闭”,非本地户籍考生根本无法在城市参加中考、入读公办高中,到打开“门缝”,设立高门槛,少量接受异地考生,且收取巨额借读费或赞助费,到今天“门缝”越来越大,名额越来越多,也开始不再额外收费了,这就是在不断进步、持续向好。许多城市普通公办高中对非户籍生的录取比例不断上升,个别城市甚至直接锯掉门槛、敞开大门。

  保障随迁子女和城市户籍学生同等的受教育权利,既是教育公平题中应有之义,也是对城市外来务工人员的一种回报,国家相关政策也在鼓励各地为同城化创造条件,此为应然。应然与实然之间,为何仍有差距?一方面,可能是教育资源不足,无法满足所有随迁子女入学需求,因而需要设置一些限制性条款,比如规定招生比例、设置准入门槛等;另一方面,可能是主观意愿不足,缺乏推进教育公平的紧迫感,对以户籍为主的中考报名、录取制度存在路径依赖。当两种原因相互交织、相互牵制,最终表现出来的结果可能就是:虽有进展,仍嫌稍慢。

  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随着社会不断进步,人民群众对教育公平的诉求水涨船高,随迁子女城市入学待遇同城化问题迟早要解决。能力不足的城市要继续努力,实力到了的城市要快人一步,争取早日实现。    (练洪洋)

 
     标题导航
   第A1版:头版
   第A2版: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
   第A3版:听总书记的话
   第A4版:评论
   第A5版:聚焦博鳌亚洲论坛2022年年会
   第A6版:共同守护美好家园
   第A7版:共同守护美好家园
   第A8版: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
   第A9版:要闻
   第A10版:都市新闻
   第A11版:深锐周刊
   第A12版:深锐周刊
   第A13版:经济
   第A14版:生活周刊·时尚· 闲情
   第A15版:生活周刊·地产
   第A16版:生活周刊·汽车
   第FSA13版:佛山新闻
   第SZA13版:深圳新闻
   第JMA13版:江门新闻
   第T1版:GDI高职高专排行榜(2022)
   第T2版:GDI高职高专排行榜(2022)
   第T3版:GDI高职高专排行榜(2022)
   第T4版:GDI高职高专排行榜(2022)
体育法大修,为体育强国护航
考古需要更多这样的“锦鲤”
卡住“跑路者”
别让养老诈骗影响“夕阳红”
随迁子女入学同城化应提速
微评
把职业教育推上法治轨道
“板凳小伙”感人至深
祛除“停车难”中的腐败魅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