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 A4版 上一版  下一版

考古需要更多这样的“锦鲤”

  近日,“广东省十年十大重要考古发现”揭晓,有郁南磨刀山遗址、英德岩山寨遗址、广州南石头监狱遗址等。一系列有料有趣的考古发现走近大众,人们也开始了解身边的考古专家及其幕后工作。

  有一位广东考古专家因“运气太好”,被网友称为考古“锦鲤”。这位专家叫刘锁强,他团队的考古项目近几年接连取得重要突破:郁南磨刀山遗址与英德青塘遗址分别入选2014、2018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英德岩山寨遗址入选国家文物局“考古中国”重大项目成果……其中,磨刀山遗址的考古发掘,填补了广东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的空白。看这耀眼成绩,的确很“好彩”!

  考古“锦鲤”的脱颖而出,既来自于几代考古人矢志不渝的求索,同时也离不开近年来广东创新理念开展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加持。刘锁强讲述,在磨刀山遗址考古过程中,广东最热的时候,考古队员的衣服几乎从早到晚“泡”在汗水里,还被带毒的蚊虫叮咬,脓包两三个月消不下去,而这可以说是其十数年来工作的常态。与此同时,近年来广东大力支持考古工作,加强考古成果的挖掘、整理、阐释,加快建设有华南特色的考古学人才培养体系,不断以制度创新为考古工作铺平道路,才让越来越多默默无闻的考古工作者看见鲜花、听见掌声。

  所以说,哪有什么“天生锦鲤体质”,都是台前幕后通力合作、孜孜不倦,才取得当前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的硕果累累——目前,全省定级博物馆总数位居全国第二;“侨批档案”入选世界记忆遗产名录;广州在城市建设中抢救发掘了一批重要历史文化遗存,并创造条件对一批重要考古遗址实施原址保护等。这些成绩,在全国都有典型示范意义,亦更加坚定了我们的文化自信。

  博物馆“裱画师”获评“南粤工匠”,中山大学考古学科今年入选“考古学国家急需高层次人才培养专项”……广东历史文化保护和利用工作的“锦鲤”不断涌现,将持续激活文化惠民,而这正是增强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省的有力推动器。

  要让广东的文物保护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人民,还需要进一步整合资源、创新思维、深挖细耕,持续创新理念,让考古发现成果不断涌现;同时还要紧跟科技手段的革新、考古知识的普及而不断创新传播方式,更好地展示岭南文化的灿烂成就和对中华文明的贡献,讲好历史故事,让人们走近历史,让文物真正“活”起来。   (刘冉冉)

 
     标题导航
   第A1版:头版
   第A2版: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
   第A3版:听总书记的话
   第A4版:评论
   第A5版:聚焦博鳌亚洲论坛2022年年会
   第A6版:共同守护美好家园
   第A7版:共同守护美好家园
   第A8版: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
   第A9版:要闻
   第A10版:都市新闻
   第A11版:深锐周刊
   第A12版:深锐周刊
   第A13版:经济
   第A14版:生活周刊·时尚· 闲情
   第A15版:生活周刊·地产
   第A16版:生活周刊·汽车
   第FSA13版:佛山新闻
   第SZA13版:深圳新闻
   第JMA13版:江门新闻
   第T1版:GDI高职高专排行榜(2022)
   第T2版:GDI高职高专排行榜(2022)
   第T3版:GDI高职高专排行榜(2022)
   第T4版:GDI高职高专排行榜(2022)
体育法大修,为体育强国护航
考古需要更多这样的“锦鲤”
卡住“跑路者”
别让养老诈骗影响“夕阳红”
随迁子女入学同城化应提速
微评
把职业教育推上法治轨道
“板凳小伙”感人至深
祛除“停车难”中的腐败魅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