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 A9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中山大学师生写信缅怀该校进步师生、广州“文总”六烈士

感念先辈忠烈精神

学生自编历史舞台剧《铁流》演出剧照
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师生祭扫“文总”六烈士墓。

  信邮祭英烈,追思敬忠魂。当缅怀的文字落到纸上,思绪便回到88年前风雨飘摇的时刻。那时,与中山大学渊源匪浅的六名烈士究竟是怀着怎样的决心和信念,义无反顾地奉献出宝贵的生命?

  恰逢清明,日前,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的师生们写下了一封寄往广州市银河烈士陵园的信,写给在1934年8月1日牺牲的广州“文总”六烈士。六名烈士当中,有的是中山大学的代课教师,有的是毕业生,还有的是在读学生,年龄最大的不过27岁,最小的仅21岁,每一位都有着坚定的家国情怀。对如今的不少教师学生而言,读起前人的故事固然亲切,但时空的距离客观存在。写下这封信,既是缅怀,也是铭记:“希望感念烈士精神的同时,回溯一段故事,用文字留住记忆”。

  “文总”后人们也致力于弘扬宣传先辈事迹,把广州“文总”六烈士的故事带进大学校园。而中山大学的师生们则写过信,也编排过历史剧,通过不同的方式纪念曾经鲜活的生命以及时代激流下的壮烈选择,并在前人的光照之下,走向更美好的未来。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苏赞、杨欣

  图/受访者供

  晚辈学生:

  前人的精神光照后人

  在广州市银河烈士陵园,有一块刻着“一九三四年八月一日牺牲六烈士墓”的石碑,上面写着“温盛刚(中共党员)、谭国标、凌伯骥、赖寅倣、郑挺秀、何仁棠”六个名字——他们是被反动军阀政府杀害的中国文化总同盟广州分盟(下文简称广州“文总”)的六位领导和骨干成员。

  广州“文总”成立于1933年4月,下设“社联”“左联”和“剧联”等组织。广州“文总”由何干之(别名谭秀峰)任书记,谭国标任组织部长,温盛刚任宣传部长,凌伯骥、赖寅倣、郑挺秀、何仁棠都是“社联”的负责人或骨干成员。1934年1月,谭国标等六人被国民党反动派逮捕,在狱中进行英勇不屈的斗争,同年8月1日,英勇就义。临刑前,他们高呼革命口号,高唱国际歌,为人民的利益而壮烈牺牲。

  当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的师生们站立于烈士墓前、瞻仰石碑上的名字时,总能感受到一种跨越时空的熟悉感。88年前,温盛刚是中大的代课教师,谭国标是中大高中部的毕业生,郑挺秀是中大经济系的毕业生,另外三位均为中大的在读学生,其中两位(凌伯骥、赖寅倣)就是当时的社会学专业的学生。参与此次“信邮哀思”活动的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教师黎玉河告诉记者,广州“文总”六烈士是20世纪30年代中山大学的进步师生,也是中山大学师生追求真理,对党对革命事业忠贞不渝的家国情怀的优秀典范,前人的精神一直光照后人,值得每一个人传承。

  鸿雁传书,文寄哀思,正是传承和对话的其中一种方式。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人类学专业本科生李尚勤说,“写信是一种很好的交流方式,很多时候更能表达内心丰富的情感。我想用这样一种传统的方式,抒发我们大学生对革命先烈的崇敬和缅怀之情,展现新时代青年拼搏和进取之志,告慰英烈忠魂。”

  “作为新时代大学生,感念先辈忠烈精神,用写信的方式来抒发内心的缅怀和哀思,更是希望用这样的一种方式,激励自己奋发进取,将自己的理想和追求与国家的富强、社会的进步、人民的幸福紧密相连,在奋斗中实现自我人生价值。”在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社会学专业硕士生王璐瑶看来,“昔人虽已逝,但他们的事迹永垂青史不可磨灭。”

  为了挖掘88年前的那段历史,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还以广州“文总”六烈士的英勇事迹为题材,多次走访烈士纪念馆、烈士故居、红军革命史迹和中大办学旧址,并在这个过程中创作了革命历史舞台剧《铁流》,还原广州“文总”自酝酿成立,开展斗争到六烈士被捕殉难的故事。

  “文总”后人:

  传承传递红色精神是我的义务

  实际上,高校师生对“文总”六烈士的关注和了解,离不开广州“文总”后人多年来对“文总”历史的梳理和传播。广州“文总”后人温筠祥、赖挺骧、李胜利多年来致力于抗战历史和烈士事迹的弘扬与宣传。2016年,李胜利等为促成向中山大学档案馆捐赠六烈士群像,多次往返奔波,联系沟通。同时,温筠祥等烈士后人还将一批相关文史资料捐赠给学校,李胜利一直以来也在给中山大学校史馆提供六烈士资料,并在中山大学做过三次大型宣讲,反响良好。

  为88年前的一段历史四处奔波,对李胜利来说,理由同样很简单。李胜利的母亲也是广州“文总”的成员、老一代革命者伍乃茵。李胜利还记得很清楚,1964年从南昌初中毕业后,母亲第一次带他回到广州:“那时是夏天,母亲带我到了一座看起来有点荒凉的山,向‘文总’六烈士的墓碑献花,把与他们共同战斗的往事告诉我。”后来的日子,伍乃茵女士也常常提起六烈士的事迹。与此同时,她还经常到大学宣讲“六烈士”的故事。随着她的身体逐渐衰弱,李胜利接下了宣讲的接力棒:“我是‘文总’的后代,传承传递红色精神是我的义务。”

  当银河烈士陵园成立教育基地宣讲团时,他成为陵园特约宣讲员。2014年3月,他第一次接受银河烈士陵园的邀请,为一所大学200多位学生宣讲。“第一次为这么多学生宣讲,准备不算太充分,但是我挖掘出来的事迹资料都是他们没有听过的,当时的气氛很郑重,播放历史歌曲的时候,我落泪了,但同时也听到同学们热烈的掌声。”李胜利回忆道,活动结束后,还有同学要求和自己合影,他能感受到他们受到感动,也能感受到年轻人们理解了烈士们斗争的艰难和心情。至今为止,他采用在室内宣讲、在烈士墓碑前宣讲、在纪念馆宣讲三种形式宣讲接近150场,其中关于六烈士的宣讲有30场。

  李胜利还是“文总”烈士资料征辑者,把许多精力投入到资料收集、文字整理和文化宣传上;他自出资金,利用自己的社会资源,到广东省档案馆、中山大学图书馆、广州市博物馆等许多场馆,查阅整理了大量相关资料,用最质朴、最平实的语言编著成文,发表了多篇相关文章,编辑了《血染的风采——纪念广州文化总同盟六烈士》,宣传“广州文总”事迹;他还到“文总”六烈士家乡探访,整理烈士相关资料。从2014年开始,他先后给陵园提供“文总”烈士珍贵图片和资料20余件,文献10余篇,为陵园烈士纪念馆填补了资料空白。

  对他而言,历史不容遗忘,每到清明节和烈士祭日,他都会带着一束鲜花,在“文总”烈士墓前深深鞠上一躬,深切缅怀先烈。他的这个习惯,直至今天,依旧风雨不改。

 
     标题导航
对话华南地区系统传播马克思主义“第一人”杨匏安的后人~~~
中山大学师生写信缅怀该校进步师生、广州“文总”六烈士~~~
   第A1版:头版
   第A2版: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
   第A3版:全面整改 出新出彩 6
   第A4版:评论
   第A5版:坚持就是胜利·美好家园 共同守护
   第A6版:要闻
   第A7版:要闻
   第A8版:抓好“双统筹” 夺取“双胜利”②
   第A9版:廉洁广州·红色家书
   第A10版:经济
   第A11版:广东
   第A12版:大湾区观察
   第A13版:都市新闻
   第A14版:文娱·体育
   第A15版:健康周刊·百科
   第A16版:健康周刊
   第DGA13版:东莞新闻
   第FSA13版:佛山新闻
   第SZA13版:深圳新闻
   第ZSA13版:中山新闻
誓死不变节 无字亦家书
感念先辈忠烈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