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 A9版 上一版  下一版
对话华南地区系统传播马克思主义“第一人”杨匏安的后人

誓死不变节 无字亦家书

杨匏安的孙子杨峻和儿媳妇何广贤
扫码可看相关视频。

  解读红色家书 感悟初心使命

  ——革命先烈后代访谈实录

  他与李大钊并称“南杨北李”。9块钱,一副眼镜,是他被国民党当局抓捕时身上的全部财产。

  “死可以,变节不行!”他摔掉蒋介石打进狱中的劝降电话。在他就义后的许多年间,周恩来经常讲述他的事迹,称赞他“为官清廉,一丝不苟,称得上是模范”。

  他就是杨匏安,华南地区系统传播马克思主义的第一人。他用一生写就一封爱党爱国的无字家书,在杨匏安精神感召下,他的孩子全部走上了革命道路。

  星星之火,百年流光。

  文、图/方晴

  谈革命信仰:华南地区传播马克思主义“第一人”

  “马氏之言验矣!今日欧美诸国已悟布尔塞维克之不能以武力扫除矣!”

  1919年11月11日至12月4日,一篇名为《马克斯主义》的文章通过《广东中华新报》连载,在南粤大地上传播。这篇华南地区最早系统介绍马克思主义的文章出自杨匏安之手,与李大钊的名篇《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差不多同时问世,因此有“南杨北李”之说。

  “杨匏安走上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道路,并非偶然。”近日,杨匏安烈士之孙杨峻和杨匏安烈士的儿媳何广贤回首过往,向记者讲述着杨匏安革命之路的点点滴滴。

  广州日报:作为华南地区传播马克思主义“第一人”, 杨匏安是如何走上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道路呢?

  杨峻:谈起爷爷杨匏安,就不得不提到他的母亲陈智。陈智出身于香山县一个华侨官宦家庭,爱好诗词、书法。杨匏安1896年11月出生,他的父亲在他童年时病逝,家里生计全靠母亲做针线活支撑。虽然生活艰苦,母亲坚持教导杨匏安诗词古文,还把他送到恭都学堂、两广高等学堂预科学习。

  杨匏安以优异成绩从中学毕业后,便回到家乡小学任教,在此期间,他因为举报校长贪污反遭陷害,蒙受冤狱之灾。母亲四处奔走,让杨匏安得以出狱并东渡日本,边打工边求学。在日本,杨匏安一有时间便跑各个图书馆,研读政治、经济、哲学、文艺、美学等书籍及西方各种流派的新学说,包括马克思主义的日文译著。

  何广贤:在母亲的教导下,杨匏安成长为有志气的青年。他身处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对社会黑暗不满,但他不是只发牢骚的“愤青”,而是一直在寻求改变现状的方法。所以说他走上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道路并非偶然。

  广州日报:回国后,杨匏安通过什么方式传播马克思主义?

  杨峻:1917年,杨匏安回到中国澳门当家庭教师。俄国十月革命爆发,让杨匏安对共产主义、马克思主义有了更深的体悟。1918年初,杨匏安举家迁至广州,边从事教学,边为报刊撰稿。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杨匏安深受鼓舞。他通过译著广泛传播新文化,改变国人思想意识和传统观念。同时发表大量文章,对社会主义学说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推介,撒播马克思主义理论火种。其中,《马克斯主义》在《广东中华新报》上连载。在这篇文章中,杨匏安指出“现在之社会状态,实劳动者奋起革命,以求改造之时期也”。

  何广贤:1922年,广东青年团创办《青年周刊》,杨匏安撰写了创刊《宣言》,向读者宣告:“我们最服膺马克思主义”。在这篇短短的“宣言”中,杨匏安初步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的国情联系起来,明确地提出我国革命除了应注重劳工运动外,还应尤其注重农民运动。

  1921年,广东成立了共产党组织,杨匏安成为中共广东早期党员之一。广州越华路的杨家祠是杨匏安的旧居,也是中共广东区委早期活动地。

  谈党性原则:“公家的钱一分一文都不能要”

  “这是公家的钱,一分一文都不能要!”杨匏安对孩子们这样说。

  大革命时期,杨匏安在共产党和国民党内都曾身居要职。

  1923年,杨匏安受中共中央委派参加了国民党的改组,此后三年在国民党中央当过第二届中央委员、中央组织部秘书和代部长。

  1925年,中国共产党人在广州建立了党的地方纪律检查机构——中共广东区委监察委员会。1926年,广东区委组织扩大,杨匏安担任广东区委监察委员会副书记。1927年,中共五大成立了党的历史上第一个中央纪律检查机构——中央监察委员会,杨匏安当选为中央监察委员会副主席。

  不论担任何种职务,掌管多少钱财,杨匏安都坚持清廉做事,清白做人。

  广州日报:周恩来常常赞誉杨匏安,称他“为官清廉,家境清贫”。“身居要职”的杨匏安为什么会“家境清贫”?

  何广贤:其实,杨匏安当时收入不低,他会拿出大部分来做党的活动经费,大力发展党的组织和工农运动,只留下小部分做家用。因此,家里也就不可避免地清贫、困难了,包括母亲陈智在内,家人们都在做工贴补家用,很支持他的革命工作。

  杨匏安身居国民党要职,官至组织部代理部长,难免会有亲戚朋友上门求一官半职,但他坚持用人唯贤的原则,从不徇私滥任。他立下家规:不准收取任何人包括亲朋好友的钱财、礼物。有一次因家人疏忽,有人在家中放下了两盒月饼,杨匏安发现后立即问清情况,想方设法将月饼退回。

  1925年,省港大罢工期间,省港罢工委员会在杨家祠给罢工工人发放各界捐款。杨匏安的两个不足八岁的孩子在装过捐款的草袋里,找到了一枚两角钱的银币。杨匏安发现后立刻告诉他们:“这是公家的钱,一分一文都不能要。”并马上把钱送回去。这两件事给我的印象很深刻。

  谈家风传承:“他的孩子们都走上了革命道路”

  杨匏安的廉洁作风与他的家风家教有关,珠海的杨氏大宗祠正厅,悬挂有“忠、孝、廉、节”牌匾,杨匏安从小便以四字规范自身,也同样这样教导自己的孩子。

  “玄儿不可顽皮”“虽穷缝纫机不可卖去”……杨匏安牺牲前,曾设法从狱中给家人送去纸条。千言万语,万般不舍,寥寥数字如何承载?但对孩子们来说,父亲往昔的一言一行都是“家书”。这封“家书”没有字,却有浓浓爱意、深深期待。

  广州日报:革命之路,九死一生。在杨匏安的革命生涯中,家人担当了什么角色?

  何广贤:杨匏安一生四次入狱。第一次是青年时的冤狱,第二次在省港大罢工期间,第三次发生在1930年,当时,杨匏安在中共中央党报《红旗》担任主编,白天当编辑,晚上写作译书补贴家用,还经常推磨做米糍,由家人上街叫卖赚取生活费用。因为《红旗》印刷机关暴露,被关入上海提篮桥监狱,幸好杨匏安没有暴露身份,8个月后出狱。

  杨匏安回家后,家里有人说:“我们做这些事,又穷又危险,小孩子没有书读,上街也提心吊胆的。”杨匏安说:“我们是一心为革命,不能半途而废,要革命到底。”他的母亲陈智马上说:“既然这样,那我们全家都支持你。”

  在杨匏安的感召下,全家人都是他的支持者和追随者。连陈智的陪嫁女关秀英,也在白色恐怖时期,为党中央机关送信、放哨,或到工厂散发传单。1931年7月,杨匏安再次入狱,这一次成了诀别。在狱中,面对国民党的高官厚禄引诱,杨匏安宁死不屈。蒋介石亲自打电话到狱中劝降,但杨匏安却将话筒直接摔到了墙上。

  8月的一个夜里,杨匏安被秘密枪杀。那一年,他才35岁。就义前,他写下了著名的《示难友》:“慷慨登车去,相期一节全。残生无可恋,大敌正当前。知止穷张俭,迟行笑褚渊。从兹分手别,对视莫潸然。”

  广州日报:相信杨匏安烈士的品格一直在影响着后人,可以请您谈谈你们家的家风吗?

  何广贤:我们家的家风是“一心为公,勤俭节约”。杨匏安牺牲后,他的孩子都走上了革命道路。长子杨文达参加骑兵队奔赴抗日战争前线。次子杨明组织中华民族抗日先锋队广东分队,后来到延安。长女杨绛辉掩护党在香港的地下电台工作。三子杨志先是到延安,后参加解放战争。四子杨文伟曾在广东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的司令部电台工作。杨家子孙都在岗位上恪尽职守,从来不以父亲名义向组织提任何要求。

  杨匏安一生致力于推翻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后人,我们要赓续红色血脉,牢记初心使命,一方面做好本职工作,另一方面继续传播革命先驱的事迹,感召年轻一代永远把伟大革命精神继承下去、发扬光大。

  杨匏安简介

  杨匏安(1896年-1931年),广东香山(今珠海市)人,华南地区新文化运动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先驱,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的优秀理论家和革命活动家。他作为中共早期党员之一,为国共合作作出了突出贡献。曾任中共广东区委监察委员会副书记、中央监察委员会副主席。

  家书摘选

  “玄儿不可顽皮。”

  “虽穷缝纫机不可卖去。”

  告诫家人,千万不能接受国民党的钱和物。如果不能生活下去,就立即南返。

  ——1931年7月杨匏安再次入狱后,十分惦念一家老小的生活,设法传出纸条叮嘱。

 
     标题导航
对话华南地区系统传播马克思主义“第一人”杨匏安的后人~~~
中山大学师生写信缅怀该校进步师生、广州“文总”六烈士~~~
   第A1版:头版
   第A2版: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
   第A3版:全面整改 出新出彩 6
   第A4版:评论
   第A5版:坚持就是胜利·美好家园 共同守护
   第A6版:要闻
   第A7版:要闻
   第A8版:抓好“双统筹” 夺取“双胜利”②
   第A9版:廉洁广州·红色家书
   第A10版:经济
   第A11版:广东
   第A12版:大湾区观察
   第A13版:都市新闻
   第A14版:文娱·体育
   第A15版:健康周刊·百科
   第A16版:健康周刊
   第DGA13版:东莞新闻
   第FSA13版:佛山新闻
   第SZA13版:深圳新闻
   第ZSA13版:中山新闻
誓死不变节 无字亦家书
感念先辈忠烈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