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月1日,《北京市国际交往语言环境建设条例》正式实施。作为我国首部关于语言环境建设的地方性法规,北京市在创建对外开放交流的语言环境方面先行一步,提供了高水平开放和高质量发展的标杆示范。近年来,随着广州市初步建成在世界具有较强影响力的国际交往中心,接下来可从“向外增量”转为“内外联动”。广州市“十四五”规划纲要也明确提出加强国际化环境建设,“培育国际化人文素养,建设国际语言环境,完善国际标识系统,营造具有国际化水准的生活氛围。”因此,广州不仅要继续提升涉外工作能力、服务国家发展大局,还应加快优化城市国际交往语言环境建设,营造开放包容、双向互济的国际交往城市氛围,以此作为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四个出新出彩”的有力支撑。
优化国际语言服务的发展机遇
作为我国重要的国际商贸中心,广州积极搭建重大国际活动平台,推进国际城市间交流合作,具备深厚的国际民间贸易传统基础,对国际语言服务需求不断上升。从政府到民间不同层面的国际交往愈发密切,建设服务国家与城市需求的新时代国际语言服务能力应提上议程。
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以及“一带一路”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背景之下,广州迎来高水平对外开放新机遇。广州加快构筑更具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调整升级国际市场布局、商品结构和贸易方式,努力打造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链接城市,撬动国际语言服务发展新动能。通过着力建设“一带一路”重要枢纽城市和粤港澳大湾区区域发展核心引擎,广州奋力引领建设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强化国际语言服务优化外商投资和国际人才服务管理,以营造更具吸引力的国际投资环境。在广州联动区域和全球高端要素资源,加快建成具有经典魅力和时代活力的国际大都市的进程中,国际语言服务将发挥重要基础作用和战略支撑。
优化国际语言服务的举措建议
加快出台建设条例,提供有力法治保障。去年以来,广州已经召开多次专题研讨会,开展公共领域英文译写水平提升工作,吸引大批市民的积极参与和支持。下一步广州可以对标北京,加快推进立法工作,将取得积极成效的典型经验做法制度化体系化,确保国际语言服务建设规范化有序化。在立法过程中拓展社会监督和参与渠道,营造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国际语言服务规范化工作的良好氛围。
完善外语门户网站,配备外语咨询窗口。政府门户网站是国际人才了解城市信息最直接、最重要的窗口。广州可以加强市人民政府外语版门户网站建设和管理,加快研究重要机关单位的外语版微信公共平台建设。涉及政务服务、商务、卫生健康、公安、城市管理、民政、应急管理等领域的重要政策文件应同时出台外语版并加强政策宣传解读。城市各级政务服务中心设置外语标识、外语咨询窗口,配备外语服务人员。尽快加强与国际人才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市商务、文化和旅游、卫生健康、公安、城市管理、民政、应急管理等部门的国际语言服务平台建设。
遴选特别涉外社区,建设基层窗口。广州可以在全市范围内确定并遴选出若干国际人才相对集聚的涉外社区,强化社区内的国际语言服务能力,打造一批国际社区的广州样本。社区可设立外国人工作—居留单一窗口,实现同时办理工作许可证和居留许可证,并且放置办理自助签注、医保个人信息查询、社保缴费情况打印等各种高频事项一网通办的自助服务办理机。鼓励国际人才积极参与到社区治理之中,把涉外社区建设为基层立法信息采集点。通过整合、强化涉外社区的基层服务,将能有效提升国际语言服务社区治理的综合水平。
强调高校引领服务,成立语言服务中心。近年来,广州大学与教育部、国家语委合作,先后组织研制《广州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18)》、《中国语言服务发展报告(2020)》、《粤港澳大湾区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21)》三部语言生活皮书,已有扎实的研究基础。不妨依托于此,共同成立广州公共语言服务中心,鼓励其他市内大学、翻译协会、在穗外籍志愿者、留学归国人员积极参与。服务中心以长期、常态地统筹协调广州市内国际语言服务的建设需求为根本目的,为广州市打造良好的国际交往语言环境建言献策。
明晰区域差异思路,逐步补全通用语言。目前,联合国的工作语言共有汉语、英语、法语、俄语、阿拉伯语与西班牙语6种,均被视为国际通用语言。笔者认为,广州在推进城市国际语言服务的时候,应注重与香港的英语和澳门的葡萄牙语(与西班牙语同属罗曼语族)形成差异化发展。短期来看,可以增加以法语为主,俄语和阿拉伯语为辅的语言服务,建设复合型国际交往语言环境;长期来看,不断完善以国际通用语言为核心主体,亚洲和非洲重要国家的官方语言为拓展两翼的综合型国际交往语言环境。
(作者单位: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城市国际化研究所、广州国际城市创新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