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思践悟
马克思经济循环理论认为,货币通过购买生产要素,经历了带有价值增值的生产过程后,通过流通交换最终转化为实现了价值增值的货币。一国经济大循环是指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经济运行环节的有效转换。只有各环节畅通,实现以生产促进消费,以消费促进生产,整个国民经济才能有序运行。马克思经济循环理论为广东打造新发展格局战略支点提供了理论支撑。作为经济第一大省,广东是国内大循环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的交汇点,具有辐射内陆、链接世界的独特优势,肩负“双区”和横琴、前海两个合作区建设等特殊使命,必须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发挥独特作用,扎实打造新发展格局战略支点。要立足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不断解决生产到消费各环节的堵点难点,提升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
在生产环节,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突出产业政策的引导作用,通过科技自立自强不断强化“生产”的供给功能。创新既是刺激消费、让消费升级的第一拉动力,同时也是构建新的区域性产业优势的胜负手和穿透循环堵点的关键一环。要积极探索新型科技体制“广东路径”,推进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加快鹏城国家实验室、广州国家实验室等国家级、省级实验室建设,加快东莞散裂中子源二期、先进阿妙激光等世界一流重大科技装置建设,力争催生更多“从0到1”的重大原始创新;支持构建龙头企业牵头的创新联合体,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推动广东现有产业模式和企业形态实现根本性转变。同时,强化制造业立省,做大做强20个战略性产业集群,培育壮大一批根植性强的“链主企业”“专精特新”企业,推动广东建立现代产业体系。另外,要强化营商环境建设,加快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数字政府建设,营造促进各类市场主体竞相发展的良好环境,增强产业链集聚优势,让广东成为国内外创新要素集聚的窗口。
在分配环节,实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统筹推进区域城乡协调发展,在推进共同富裕中不断凸显分配的撬动功能。要有效地推动国内大循环,就必须实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推动区域城乡协调发展。一是实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落实好中央初次分配、再分配和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基础性制度安排,发挥好税收调节、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的作用,完善“6·30广东扶贫济困日活动”“千企帮千镇、万企兴万村”等机制,积极培育慈善组织,扎实推进共同富裕。二是大力推进区域城乡协调发展。推动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用好“双核+双副中心”等新一轮广东省内对口帮扶,推广深汕特别合作区、广清特别合作区等“飞地经济”模式,深化各功能区产业统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落实好“驻镇帮镇扶村”工作机制,多措并举促进农民增收,着力破解城乡二元结构这个难题。三是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用好“小切口大变化”民生实事办理制度,完善养老、医疗、住房、教育等保障体系,让改革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人民群众。
在流通环节,发挥枢纽辐射作用,发展现代供应链,在助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不断加强“流通”的联通功能。一要加快建设畅通便捷的现代物流体系。推进“轨道上的大湾区”建设,优化陆海空等物流体系,加快推进国家物流枢纽、广东供销冷链物流网等建设,有力服务国内大循环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畅通。二要创新供应链的发展。加快推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与供应链的有效融合,鼓励企业深度融入全球供应链体系,促进广东产能“走出去”,助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三要提升服务便利化水平。以数字经济促进投资、生产、服务等网络流通,构建以供应链、产业链、金融链为基础的经济生态圈。
在消费环节,充分把握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发展机遇,有效激发内需潜力,在推动经济结构转型中不断拓展“消费”的支撑功能。扩大内需是激发国内循环潜力、积蓄发展动能的必然选择。一是牢牢扭住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坚持以产业投资拓展内需,下大气力推进惠及民生的基础工程、新基建等项目落地;推动广佛肇、深莞惠等五大都市圈的基础设施建设。做好“六稳”“六保”工作,稳步提升人民的消费能力。二是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体制。大力改善投资环境,建立统一规范公平的外资对等开放制度。实施“粤贸全国”“粤贸全球”计划,加大力度开拓国内市场,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合作。三是支持广州、深圳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广州、深圳要抓住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契机,进一步增强交易服务平台、消费商圈、数字消费对全国的辐射带动能力,打造多元多层次消费新场景,协同打造大湾区国际消费枢纽,打通经济循环堵点。
(作者系中共广东省委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处处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