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坛酸菜”竟然是“土坑酸菜”!“老坛工艺,足时发酵”还真是用“足”来发酵(脚站在酸菜上踩)……在3.15曝光“土坑酸菜”之后,当地监管部门连夜对涉事企业进行执法检查,召回处理、停产停业等相关动作也不可谓不迅速,如今打开电商平台已经检索不到任何关于“老坛酸菜”的商品了。但这些事后补救措施,原本可以事前做得更好——此次曝光的“土坑酸菜”涉事企业早已前科累累。
近年来,食品安全法律制度体系日臻完善,重大食品安全也得到了一定控制。但是,在一些食品安全的监管盲区,仍存在不少隐患。以此次酸菜事件为例,其中涉事企业曾在多次双随机抽查中被发现问题,被罚款且责令改正。若企业能意识到食品安全的重要性,规规矩矩地改正错误、规范生产,抽查监管的作用即可体现。反之,若企业阳奉阴违,抽查监管对他们而言不过是一阵风,治标不治本。因此,对于食品安全问题的整治,要严查重罚之余,更要建立长效机制。特别是对有前科的企业,不能一罚了之,在责令整改之后,更应随时跟进。如进行不定期的突击抽查,验收整改效果,以此形成震慑。
诚然,对于这类“犯了错却下次还敢”的食品安全问题,不仅需要监管部门付出更多的成本与精力,而且对相关部门的水平能力也提出更高的要求。
悠悠万事,吃饭为大。守护百姓舌尖上的安全,关键还在于将食品安全工作落细落实。如今,我国拥有近1700万家食品生产经营者。面对如此庞大的监管数量,监管部门不妨善于借助信用手段来提升监管效能。尤其是对一些屡错屡犯的企业,在加大现有行政处罚力度的基础上,不妨进一步健全失信惩戒制度,建立各行业黑名单制度和市场退出机制。监管虽不可一劳永逸,但可以让这些“下次还敢”的企业,没有再犯的机会。 (陈文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