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人之间相处,难免会产生磕磕碰碰;有了分歧和矛盾怎么办?著名学者董鼎山先生讲的一个故事,能启迪我们,引起我们的深思。
抗战期间,董鼎山家中雇了一个姓邬的女佣工,这个佣工心地善良、干活勤快,孩子们都称她为“邬家阿姆”。邬家阿姆与董母相处得也特别好,董母除了每月给邬家阿姆发工资以外,还经常赠送衣物礼品给她,两人的关系像姐妹一样。然而最终,两个人还是闹掰了。
争执的起因是涨工资。邬家阿姆在董家干了好几年,但董母一直没有给她涨工资。有一年夏天,董母买回来一大批布料,请了裁缝来家里给家人做夏装,同时也让裁缝给邬家阿姆也做一套。邬家阿姆十分高兴,便趁机对董母提出希望工资能涨一点。董母听罢便不高兴了,认为自己平时给邬家阿姆的礼物已超过了工资了,就拒绝了邬家阿姆的要求。这伤了邬家阿姆的自尊心,邬家阿姆的态度便强硬起来。董母不肯让步,认为涨工资是另一件事,应该在另一个时间讨论。邬家阿姆也不妥协,说工资一定要加,数目不大不要紧,但她的要求必须得到尊重……事情就这样说僵了,邬家阿姆一言不发,回到屋中卷起铺盖走人了。
双方的争执焦点,并不是什么大事,董母心里已经同意涨工资,但为了维护面子,坚决不同意当天讨论这个问题;而邬家阿姆为了维护自己的自尊心,坚持当天必须涨工资。其实,如果她们二人在当时都能够妥协退让一步,就不会出现这样的结局了。邬家阿姆失去了一份好工作,而董家再也没有雇到那么好的佣工,董母因此郁郁不乐了好一阵子。
董鼎山先生慨叹道:“两个善良的人,在原则上有冲突,起了争执,达到不可收拾的地步。两个相敬相爱的骄傲妇女,就在这个对原则的争执中分了手。我想她们事后必都后悔自己的固执。”
(唐宝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