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3月1日起施行的《医疗机构检查检验结果互认管理办法》,明确医疗机构应按照相关规定,开展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工作。广州从2018年建设检验检查结果互认应用平台,截至2021年底,市检验检查结果互认平台接入259家医疗卫生机构。
民有所呼,政有所为。民众对医疗机构检查检验结果互认的呼声由来已久,势在必行。医疗机构检查检验结果不互认,对于患者来说,不仅有加重负担之苦——抽过的血再抽一遍、拍过的片儿再拍一遍、付过的钱再付一遍,更有耽误病情之虞——转院之后,所有的检查检验再做一遍,有的项目还要排队,耗上十天八天,小病都可能拖成大病。对于异地求医者,由此增加的成本更是成倍放大。社会学家认为,信任是一种社会资本,是国家经济繁荣的基础。就医疗机构检查检验结果互认而论,信任还是人民群众健康与幸福的基础。
对此,行政管理部门念兹在兹。早在2006年与2010年,原卫生部就先后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加强医疗质量控制中心建设,推进同级医疗机构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工作。既然如此,为何多年之后的今天,它仍然是一个问题?归咎原因,主客观皆有。客观上,因为患者病情一直处于变化之中,上次检查检验结果是否能够准确反映当下病情,谁也不敢打包票;不同医院的设施设备、医生水平有差异,导致后一家医院医生不敢轻易相信上一家医院的检查检验报告;万一因检查检验报告问题而导致医疗事故,责任如何划分?
至于主观原因,比较容易理解,一个成语足以概括:趋利避害。在药品和耗材零差价背景下,检查检验已经成为一些医疗机构营收的主渠道之一。正因为“利”字当头,困难被有意放大,办法被存心忽略。广州的实践充分说明,只要用心用情,推动医疗机构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并没有那么难,问题也没有一些人想象的那么复杂。
国家卫健委、国家医保局等再次出手,将为医疗机构检查检验结果互认按下“快进键”。出于利益考量,也不排除会有一些医疗机构“搞小动作”,阳奉阴违。对此,一要抓落实,监管部门与公众联手,对医疗机构落实相关规定情况进行监督,确保落实过程不走样;二要抓改革,有效降低医疗机构的逐利冲动。在一些国家,医院一般只做较为简单的检查检验项目,成本高、技术复杂的检查检验,则由独立医学实验室承担,患者持这些机构出具的检查检验结果在医院就诊。如此操作,对于减少重复检查检验大有裨益,可以借鉴。
厉民之事,毫末必去。推动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减轻人民群众就医负担,提高医疗资源利用率,既是民众的期盼,也是国家的要求,医疗机构和医务工作者要充分理解这一政策之目的和意义,顺应时势,全力配合。
(练洪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