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约七八岁的时候,有一天晚上,村里的黄叔叔到家中来串门,和父亲坐在炕头聊天。九点多的时候,黄叔叔起身告辞,父亲特意拉起我的手一起去送黄叔叔,送到屋门外,黄叔叔让我们不要再送了,可父亲却领着我坚持把黄叔叔送到了院门外。我见黄叔叔已走远了,准备抬手关门,父亲却把我的手挡住了。一直等到看不见黄叔叔的背影了,父亲才轻轻地把院门关上、没有发出一点声音。
回到屋里,父亲对我说:“人虽然走远了,但如果我们立刻关门的话,他会听到,会误认为我们急着关门是怪他在咱家待得太久了,会误认为咱们不欢迎他。所以,我们一定要等客人走得足够远了,再轻轻地把门关上。”
父亲的这番话,给我留下了极深的印象,让我懂得了送客的细节。多年以后,在赵东凌先生的书中,我读到了一则有关王国维先生送客的史料,不禁再一次想起了父亲的那番话。
国学大师姜亮夫先生填了一首词,想请自己的老师王国维先生帮着看一看,便在一天晚上来到了王国维家。王国维看完之后便帮他修改,一改改了两个多小时。九点多的时候,姜亮夫告辞,王国维让家里人点着灯笼跟他一起送姜亮夫,不是只送出家门,而是一直送到了清华大礼堂后面的流水桥,他对姜亮夫说:“你的眼睛太坏,过了桥,路便好走了。”姜亮夫听罢,有一种要流泪的感觉。
鲁迅先生住在北京时,每天晚上都会有客人来访,鲁迅先生总是热情接待,亲自为客人倒茶,拿花生和糖果给客人吃,当客人告辞的时候,他总是要端起灯来,将客人送出门外,客人作别离去,他并不立即回屋,而是一直端着灯站着,直到客人走远看不到了,才关上门回屋。未名社成员作家王冶秋曾在《怀想鲁迅先生》一文中这样写道:“深夜,他端着灯送出门外,我们走了老远,还看到地下的灯光,回头一看,灯光下他的影子好看得很,像是个海洋中孤岛上的灯塔,倔强地耸立着在这漆黑的天宇。”
送客,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因为送客的过程中包含着很多细节,要把每一个细节都擦亮,才能体现出对客人的尊重。尊重,有时是说出来的,有时是做出来的。体现在细节中的尊重,是一种更加让人感动的尊重。
(唐宝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