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微博热搜显示,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具有“热度排斥症”。这是指对当下大热的东西持观望态度,更愿意用自己的节奏来关注、看待它们。
吃瓜吃到厌烦,热度追到疲惫。正所谓物极必反,持续数年的“跟风潮”随着“热度排斥症”的出现,大众开始反思,耗费着时间、精力和金钱追逐网红、明星和热度,究竟能获得什么。与此同时,人造热度产业链被扒了个精光,人气明星频频“翻车”,“饭圈”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瓦解,那些原以为可用作社交的谈资也显得肤浅。
一些年轻人对八卦的兴趣在减弱,这一倾向令人欣喜,但也应意识到“热度排斥症”背后的隐忧:一是滋生这种现象的“宅文化”和“无为”“佛系”心态不能无边蔓延;二是“热度排斥症”本身应有边界感,排斥是为了争取选择权而抵制“摁头安利”。
产生的新现象要辩证地分析看待,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地进行引导。一方面,“热度排斥症”能与不良饭圈文化形成一定程度的对冲,对构建和谐文化氛围起到积极作用,也能对人造热度产业链形成一定的挤压;另一方面,谨防“热度排斥症”成为下一个热度,也要警惕年轻人心理上从“排斥”跑偏到“反叛”,坠入狭隘偏执的陷阱。
年轻人自觉排斥人造热点、内容的同时,节省出的时间能用在哪里?又该用在哪里?这就需要有更多正能量内容去填补,创造并呈现出形式多样的内容,繁荣文化市场,满足大众全方位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其次,通过思考“热度排斥症”,引导年轻人回归主流文化审美轨道,形成文化共鸣共识。总之,年轻人应趁年轻全方位多角度学习、感知、领悟这个世界,努力逃离偏见的桎梏,遇事学会综合分析、自主判断、合理决定,在不断“矫枉而不过正”中进步。
(李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