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线描艺术源远流长,在曲折的成长、发展过程中,从线的启蒙到线的理论总结,线条见证了中国绘画的发展。回顾中国绘画的每一次创新,无不与线条的演变相关。不管是随性而变,还是随物而化,构成了中国画技法的支柱、骨架和基本特征。而白描作为中国绘画的艺术主体,既保留了传统中对“线的界定,亦对形式进行了实验性创新,逐步完善了中国画中线造型、线结构、线韵律等定律。在注重形的同时,更加关注对“意”的营造,以及对人文内涵的追求。通过对两位艺术家的线性介绍和研究,试图发现他们在相同与不同的历史时空中,以及在各自成长过程中的所思所想、用画笔所留下的时代记忆。两人亦师亦友,使彼此追求的线描艺术从‘传承’演化为现实,相辅与相成,也随之拓展了彼此的艺术边界。我对此充满期待。”
——中国国家画院院长卢禹舜
文/图 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杨晓明)詹忠效与金城两位艺术家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相识,那是中国连环画创作和出版的黄金年代。那时,金城在连环画创作上受詹忠效的影响,两人关系亦师亦友。其后,詹忠效出国,而金城在国内发力动漫产业,成为了国内动漫的领军人物。
时间一晃,二十年后詹忠效应邀回国任教,两人得以重逢。交往中,越来越多的默契让两人感受到他们是如此的志同道合——办杂志、研究电影、喜欢音乐以及善于发现和重视对年轻艺术人才的培养……在聊不完的话题中他们发现艺术更已经成为连结两人的一条线。在这一条隐形的、连结的、传承的线上,两个人跨越年龄,跨越地域,互为辅助越走越远。这周,《一条线 两个人》——詹忠效、金城线描艺术联展在JC动漫馆开设学术观摩展,为接下来的巡展做前哨。
线条两端的两个人
说起《一条线 两个人》这个展览命题,金城有感而发:“当初想到这个命题,大家都觉得有点儿戏。但是反复掂量后,特别是跟詹老师商量后,詹老师特别认可,所以我们就用了这个命题。我是詹老师的学生,早在连环画创作时期,我就得到詹老师的指导,詹老师以其高超的艺术造诣,日积月累的艺术沉淀,极具个人特色的线描技巧被称为‘詹衣描’,把白描艺术推向一个高峰!”“而我自身,也在经历连环画创作时期、国画创作时期,再到现在以线描+平涂的极简少女系列,可以说是又重新回归到造型的基点——线,以有别于以往连环画、国画、漫画的线出现。希望我能抓住这条线,以此为传承、以此为连接,在我所在的领域留下为自己定格的一笔。”
詹忠效表示:“金城与我结交于三十年前,这个缘分一直没有断,关系反而越来越好,这源于我对他个人魅力的欣赏,也源于我们对艺术追求的共同认可,乃至品位、生活的连结,由此,在30年后的今天才有了这次联展。这次的联展既是对比的,也是统一的——我们各自在不同的领域上摸爬滚打,艺术作品在呈现上截然不同,却又不谋而合地在线上做文章,所以我觉得这个展览的命题,非常有意思!”
以线“撑”起的艺术
此次展览是两位艺术家的线描艺术联展的前哨展,为此他们精选了部分力作以供学术观摩。詹忠效的作品创作时间跨度由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作品到近两年的作品,也算是对“詹式线描”的风格演变的小总结。他早期作品是画连环画,画面严谨不苟,构图完整讲究。到了上世纪90年代,他不满足于仅仅在连环画的形式里呈现其线描功力,于是致力研究如何运用中国的白描手法,去提升作品的完整性,形成饱满的艺术体系,逐步形成了一套“詹衣描”的理论。从詹忠效的近期作品《犹有花枝俏》里,我们能充分感受詹衣描的魅力,线条的轻重缓急、抑扬顿挫、就像中国民乐的韵致般落入画中。传统中国画里的人物是平面处理的,而詹忠效的白描人物,却能以线描塑形体、以顿挫造骨骼、以疏密作空间、以笔触营质感。所有的景物在詹忠效手里,都化为极考究的线条,表现出宏大的场景。詹忠效特别指出,想以线描这一单一元素表现这么大尺寸的作品,画的内容得充分、留白也得充分,这才能有东西看,耐看。而另一幅幼儿的头像《詹艺苗》,则是更现代的表现,简练的一根线粗细兼备、寥寥数处转折——把一个幼嫩的孩儿的侧脸线条表达得充分耐看,又充满生气。发丝用国画少有的交叉的线条去表现,使得画面更具有了现代感。
而金城的极简少女系列,是他近几年定下来的一个方向。一直在国画人物上加以磨炼的他,在首次个展后一直在寻求突破。突破因为一幅为购书中心所作的大幅插画而豁然开朗——以粗线条和纯黑白的极简构成,成为他超越自我的契机。金城的用线虽粗壮,但有变化,黑白有度,犹如琴键。而更妙的是金城悟到了少即是多的道理,有时一条轮廓线甚至不画完整,但线条特有的趋势,使人感觉到留白之处的形象。极简少女系列,成为了跨越插图、漫画、版画、剪纸、设计构成之间的作品,这还是得益于金城多年的人物写生积累,画面感虽构成,但线的运用和构图的设计充满绘画性,这成了极简少女系列的耐看之处。
两位艺术家的作品都曾分别多次出版画册、展览,但把两位的艺术创作放在一起对比着看,就很有研究的趣味,两人风格强烈,一位老辣一位入时,一位极细一位粗厚,一位严谨一位构成,他们的作品并置展览就很有意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