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
很多年以后,胜利乡中心小学五年级学生马小博(化名)或许都不会忘记,2021年10月19日午后的那个“白日梦”——
窗外,一亩亩旱地化为一汪汪河塘。远处,灰扑扑的沙丘变成白茫茫的水雾。而他自己则坐在一只木盆里,浮在无边无垠的水面。
他说,这是他第一次读曹文轩的《草房子》脑海里升腾起的画面。合上书,小博身处的世界截然不同——胜利乡位于西北内陆宁夏永宁,每年只有3个月有雨,向东10公里是奔腾咆哮的黄河,向西30公里是飞沙走石的戈壁。但这并不妨碍小博飞到书中那个叫“油麻地”的江南水乡,和那里的小学生桑桑、秃鹤成为朋友,共尝成长的烦恼、人生的悲喜。
好奇与做梦,是儿童与生俱来的权利。而阅读,正好有这样的魔力——揭开真实世界的面纱,也创造超离现实的梦境。2019年以来,一场阅读试验正在全国多个省份展开,守护乡村少年求知与做梦的权利。
三年阳光关爱·i读计划,一个可循环、有实效、易推广的儿童阅读模式逐渐成形
一间诱人的阅读室
小博喜欢读书,但胜利乡没有书店,最近的位于五公里以外的永宁县城。和小博一样,乡村少年想看一本喜欢的书,并非易事。根据2018年一份基于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乡村儿童阅读报告》,七成农村家庭藏书不足10本,还有两成儿童家里课外读物为0。
让小博欣喜的是,2021年10月学校新添了一间阅读室。光洁的书桌、明黄色的座椅在教室正中围成一圈,紧靠墙边的是一排排高约1.2米的书架,拥有2500多册书。
从甘肃的黄土地到两广的丘陵山区,从湘西的大山到海南岛的中心,甚至在海拔2900米的高原……这样的阅读教室,陆续在1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12所偏远村小落成。距离胜利乡1500公里的贵州毕节,鸭池镇草堤小学的阅读室运行已两年有余。
在草堤小学语文老师兼阅读室管理员范艳眼里,阅读教室最大的好处在于,“让在家里看不到书的乡下娃儿知道,原来书能这么丰富,我们学校也能有这么多好书”。
阅读教室刚建成之际,范艳回忆,看书的孩子也不多。40个学生走进去,不到两分钟,20多个孩子就“逃”出来。相比读书,操场上的游戏更有吸引力。
“那就从最简单的一点一点来”,范艳和同事们“手腕”尽施:推行集体阅读制——每天午休时分或下午托管课,学生们按班级轮流走进阅读教室看书。其余时间,则将图书室部分书籍放到走廊两侧的开放书角,任由学生们翻阅,两三周轮换一次。先挑学生们喜欢的绘本摆着,督促学生从“这一小本看起”;然后再层层加码,“看完以后写,哪怕写一句话、两句话、三句话”。
慢慢地,范艳觉察出一些变化。留在教室里静静看书的学生越来越多。2021年9月,三百多册新书寄到草堤小学。东风日产社会责任项目“阳光关爱·i读计划”承诺连续五年不断更新书籍。六年级的学生主动请缨,帮范艳把书搬进阅读室,不过他们附上了条件,“今天我们帮了忙,老师您能不能让我们先看?”
大山里的“灯塔”
“阳光关爱·i读计划”试图通过一位位领读人——学者、作家、科学家、世界冠军、导演、演员、音乐家、主持人和社会各界爱心人士,让阅读主动走近孩子,让阅读的“好处”生动鲜活。 在阅读课上,乡村少年跟随登山家张梁目睹极昼极夜,立于雪山之巅;也和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崔勇一起“潜入”水下,追随“南海Ⅰ号”初探考古。
这个讲台,也在上演“冠军的诞生”。奥运冠军邓亚萍追忆“个子太矮”而被迫离开省队的往事,反问学生:“同学们,别人认为你不行的时候,你们会怎么做?”“用实力证明自己!”
羽毛球世界冠军鲍春来和从贵州大山里走出的拳王邹市明,也带着自传走上讲台。鲍春来鼓励孩子们积极寻求热爱的事物,哪怕遇到挫折也不放弃,“努力总有被看到的一天”。邹市明则挥动拳头,用二十余载的拳击生涯,鼓励西藏林芝的孩子们认准自己的目标,勇往直前,全力以赴。许多领读人还带来影响自己一生的书。
三年来,三十余位各行各业的杰出领读人来到乡村,携手来自全国的热心志愿者,站到“阳光关爱·i读计划”的讲台,讲述他们与阅读的故事。
乡村少年们正以一种有趣的方式,和世界万物发生关联。正是在这样的阅读课上,马小博第一次从志愿者那里听说《草房子》,第一次对故事里那个古灵精怪的桑桑充满好奇。
为掌灯人掌灯
在人口外流的乡村,营造读书氛围并非易事。2020年,当“阳光关爱·i读计划”来到湖南龙山县正南小学时发现,全校337名学生里,有144人是留守儿童。
在领读人离开之后,与乡村学生日夜相伴、为他们的阅读掌灯的,是家人与老师。就在马小博做“白日梦”的第二天,他的妈妈被请去学校的阅读教室,上了一堂特别的阅读课。
“大人言传身教很重要,习惯在于坚持,阅读也如此”,志愿者的话一字一句砸在马妈妈心里。“故事很有力量,我们要跟电子产品抢时间,跟孩子在一起有情感的陪伴很重要,有助于和青春期孩子培养共同话题。”2019年专业志愿者王茵面对广西南宁马山县白山镇立星民族小学的七十多位家长时,耐心地一一回答他们的问题。
这样的家长阅读交流会,是“阳光关爱·i读计划”每到一所乡村学校的固定环节。最初只是“试水”,但因为家长反响热烈延续至今。
从事阅读推广多年的教育工作者王彦方多次作为专业志愿者,在家长阅读交流会的讲台上分享阅读的力量。在她看来,乡村环境不乏阅读热情,缺少的是接触阅读资源的渠道和科学的教育理念,乡村少年的改变,归根到底还得从大人做起。
对于留守儿童,“家里只剩下老人和孩子时,这就需要老师们担当更多的责任。”在给学区教师开展阅读培训之前,清华大学图书馆副馆长张秋先深深地鞠了一躬。两年前的冬天,张秋也曾在贵州毕节草堤小学开展培训——这是“阳光关爱·i读计划”营造乡村阅读氛围的另一重要环节。
作为教师,范艳说,轮值阅读教室增加了工作量,但也给他们带来了许多意外收获。比如,阅读室里的绘本《猫头鹰喔喔呼》,化解了学生们对学校里一位残疾儿童的捉弄。“对于没有更多资源的农村孩子来说,读书太重要了——它不是唯一的出路,但一定是最好的出路。”
阳光普照大地
2019年,东风日产发起社会责任项目——“阳光关爱·i读计划”。近三年来,它不仅捐建阅读教室和捐赠超过三万册全新书籍,试图打通获取阅读资源的“最后一公里”;更通过连接政府、企业、公益组织以及领读者、乡村教师、家长、社会公众等,构建阅读共同体,让乡村少年“爱上读书”。
作为东风日产“阳光关爱”公益行动的子项目,“i读计划”沿袭了“阳光关爱”十三年来的初心:奔走在乡间,通过乡村教师帮扶、物资捐赠、公益课堂等多种形式,为欠发达地区师生持续提供精神支持与物质帮扶。
三年来,东风日产持续发动车主、员工、经销商等上下游关联方,既有轻松的线上公益助力,亦有深度的实地参与。2021年,项目还新增“阳光课堂”,结合STEAM跨学科教育理念,以寓教于乐的方式为孩子们解开汽车飞驰的奥秘,体验工业科技的魅力。
阳光之后,冰雪消融。那些曾在孩子们心里种下的种子,已悄然破土、发芽。沿着十三年乡村公益求索之路,播种与耕耘还将继续,直到“阳光普照之处,再无精神贫瘠”。